黄铜水平连铸覆盖物渣中重金属回收
|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 | 第9-10页 |
| ·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 ·再生铜 | 第10-11页 |
| ·再生铝 | 第11-12页 |
| ·再生铅 | 第12-13页 |
| ·再生锌 | 第13-14页 |
| ·铜渣中回收有价金属评述 | 第14-17页 |
| ·选矿法 | 第15-16页 |
| ·湿法浸出 | 第16页 |
| ·火法提取 | 第16-17页 |
| ·铜的提取方法 | 第17-20页 |
| ·铜的火法生产 | 第17-18页 |
| ·铜的湿法生产 | 第18-20页 |
| ·锌的湿法生产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 | 第21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铜的电解精炼 | 第21页 |
| ·浸出液除铁的试验研究 | 第21-22页 |
| ·浸出液除铜等杂质的试验研究 | 第22页 |
| ·锌的电解沉积 | 第22页 |
| ·试验的原则流程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试验准备 | 第23-27页 |
| ·黄铜水平连铸覆盖物渣的组成分析 | 第23页 |
| ·实黄铜水平连铸覆盖物渣中粉末状材料的浸出 | 第23-24页 |
| ·电解精炼阳极的制作 | 第24-25页 |
|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铜的电解精炼试验研究 | 第27-37页 |
| ·铜电解精炼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 ·铜电解电化学体系 | 第28-29页 |
| ·铜电解液物理化学性质 | 第29页 |
| ·铜电解工艺控制 | 第29-30页 |
| ·铜电解精炼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 ·电流密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电解液浓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电解温度对电解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酸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电解时间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综合条件试验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浸出液除铁的试验研究 | 第37-44页 |
| ·浸出液空气氧化除铁原理 | 第37-39页 |
| ·空气氧化除铁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 ·温度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溶液酸度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 ·反应时间对除铁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空气氧化除铁综合试验 | 第42-43页 |
| ·本章试验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浸出液除铜等杂质的试验研究 | 第44-55页 |
| ·硫酸锌溶液的一般净化方法 | 第44-46页 |
| ·浸出液除铜等杂质的热力学机理 | 第46-47页 |
| ·浸出液除铜等杂质的动力学机理 | 第47-49页 |
| ·影响置换过程的因素 | 第49-50页 |
| ·浸出液除铜等杂质的试验研究 | 第50-53页 |
| ·温度对除杂质过程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反应时间对除杂质过程的影响 | 第51-52页 |
| ·锌粉用量对除杂质过程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溶液酸度对除杂质过程的影响 | 第53页 |
| ·本章试验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锌的电积 | 第55-65页 |
| ·概述 | 第55-60页 |
| ·锌电积的电极反应 | 第55-58页 |
| ·锌电积阳极反应 | 第55-56页 |
| ·锌电积阴极反应 | 第56-58页 |
| ·电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 ·电积液中杂质含量 | 第58页 |
| ·电积液温度 | 第58页 |
| ·电积液组成 | 第58-59页 |
| ·电积析出时间的影响 | 第59页 |
| ·槽电压 | 第59页 |
| ·电能消耗 | 第59-60页 |
| ·锌电积试验研究 | 第60-64页 |
| ·电流密度对锌沉积的影响 | 第61页 |
| ·溶液酸度对锌电积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温度对锌电积的影响 | 第62-63页 |
| ·锌离子浓度对锌电积的影响 | 第63页 |
| ·电积时间对锌电积的影响 | 第63-64页 |
| ·锌电积综合条件试验 | 第64页 |
| ·锌电积试验总结 | 第64-65页 |
| 第七章 推荐的工艺流程 | 第65-66页 |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