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曲霉生产乳糖酶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我国乳品工业发展现状 | 第8页 |
·乳糖不耐症 | 第8-10页 |
·乳糖酶的微生物来源 | 第10页 |
·乳糖酶的性质 | 第10-12页 |
·不同微生物来源的乳糖酶的性质 | 第10-12页 |
·乳糖酶的水解作用机制 | 第12页 |
·乳糖酶的应用 | 第12-15页 |
·乳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乳糖酶在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14页 |
·乳糖酶在酶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14页 |
·乳糖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高温乳糖酶的研究 | 第15-16页 |
·高温乳糖酶的优点 | 第15页 |
·高温乳糖酶的来源 | 第15-16页 |
·米曲霉菌株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米曲霉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页 |
·米曲霉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16-18页 |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18-19页 |
2 种子培养基的优化 | 第19-29页 |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19-20页 |
·菌种及其来源 | 第19页 |
·试验设备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菌种的活化与继代培养 | 第20页 |
·单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0-21页 |
·种子培养 | 第21页 |
·菌体湿重的测定 | 第21页 |
·碳源的筛选 | 第21页 |
·氮源的筛选 | 第21页 |
·无机盐的筛选 | 第21页 |
·麸皮粉添加量的确定 | 第21页 |
·种子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21页 |
·正交试验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米曲霉的生长 | 第21-22页 |
·不同碳源对菌体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葡萄糖添加量的确定 | 第23页 |
·不同氮源对菌体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酵母粉添加量的确定 | 第24页 |
·不同无机盐对菌体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KH_2PO_4添加量的确定 | 第25页 |
·麸皮粉添加量的确定 | 第25-26页 |
·种子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26-27页 |
·种子培养基的优化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产酶发酵培养的优化 | 第29-47页 |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29-30页 |
·菌种 | 第29页 |
·试验设备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ONP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31页 |
·液态发酵培养 | 第31页 |
·乳糖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麸皮粉和麸皮水的制备 | 第31-32页 |
·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2页 |
·液态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固态发酵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发酵液状态 | 第33页 |
·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3-41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1-45页 |
·固态发酵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4 乳糖酶基本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47-54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设备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47-48页 |
·酶的低温保存稳定性 | 第48页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酶的pH耐受性 | 第48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49-50页 |
·酶的低温保存稳定性 | 第50-51页 |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酶的pH耐受性 | 第52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攻读学位 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