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政策背景 | 第9页 |
·实践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成果综述 | 第11-2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 | 第27-41页 |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27-28页 |
·两者的概念 | 第27页 |
·两者的关系与内涵 | 第27-28页 |
·国内外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28-32页 |
·国外城乡协调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启示 | 第28-30页 |
·国内城乡协调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启示 | 第30-32页 |
·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32-39页 |
·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成因分析 | 第32-35页 |
·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67页 |
·延安地区城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41-48页 |
·延安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41页 |
·延安经济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延安地区城乡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延安地区各县(区)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延安地区各县(区)城乡发展的类型划分 | 第48-55页 |
·划分方法介绍 | 第48-50页 |
·城乡发展类型划分及实例选择 | 第50-55页 |
·志丹县、洛川县、延长县三县城乡发展现状分析 | 第55-65页 |
·地理位置 | 第55页 |
·人口比较 | 第55-57页 |
·社会经济比较 | 第57-59页 |
·产业发展比较 | 第59-61页 |
·交通条件比较 | 第61-63页 |
·教育事业发展比较 | 第63-64页 |
·卫生设施发展比较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体系与实例测评 | 第67-81页 |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 第67页 |
·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7-77页 |
·评价体系的参照依据 | 第67-68页 |
·指标的选取和相关指标说明 | 第68-74页 |
·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 | 第74-77页 |
·志丹、洛川、延长三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程度的测评 | 第77-79页 |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程度的阶段划分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施对策 | 第81-95页 |
·延安地区子系统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对策 | 第81-88页 |
·整体水平较好、城乡差距小的初级协调类型的发展对策 | 第81-83页 |
·整体水平优越、城乡差距大的失调类型的发展对策 | 第83-86页 |
·整体水平滞后、城乡差距大的失调类型的发展对策 | 第86-88页 |
·延安地区整体系统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 | 第88-90页 |
·延安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支撑模式 | 第88-89页 |
·延安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 第89-90页 |
·延安地区整体系统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对策 | 第90-93页 |
·统筹区域协同,以强扶弱,培育特色城镇,实现差异化发展格局 | 第90-91页 |
·加快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 第91页 |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人才支持 | 第91-92页 |
·倡导体制创新和政策扶持,构筑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体制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 结语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不足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图表目录 | 第105-109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