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困境 | 第10-18页 |
一、中国的发展实践问题 | 第10-12页 |
(一) 生态环境问题 | 第10-11页 |
(二) 自然资源日益短缺 | 第11页 |
(三) 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 第11页 |
(四)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 第11页 |
(五)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人民需求 | 第11页 |
(六) 政府目标与政府职能严重错位,政府官员信奉片面政绩观 | 第11-12页 |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与超越 | 第12-15页 |
(一) 传统发展观的起源 | 第12-14页 |
(二) 传统发展观的误区 | 第14-15页 |
三、科学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是历史的必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全球发展理论的反思 | 第18-29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 第18-28页 |
(一) 现代化理论 | 第18-21页 |
(二)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 第21-23页 |
(三) 多极化理论 | 第23-25页 |
(四) 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五) 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理论 | 第27-28页 |
二、全球发展理论的自身发展逻辑呼唤新的发展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新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 第29-46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新现代性“新”在哪? | 第29-32页 |
(一) 其根基“理性和主体性”具有了统一性 | 第30-31页 |
(二) 其在社会存在与社会制度方面表现为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第31页 |
(三) 其在文化心理层面表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1-32页 |
二、科学发展观是怎么体现新现代性的? | 第32-44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的新现代性 | 第32-35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体现的新现代性 | 第35-39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体现的新现代性 | 第39-44页 |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科学解答 | 第44-46页 |
(一) 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科学解答了人与人的利益冲突问题 | 第45页 |
(二) 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科学解答了人与自然的不可持续问题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