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水文预报方法及水电站(群)调度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水文中长期预报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流域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8-22页 |
·洪水分类预报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水电站(群)中长期优化调度及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论文研究总体框架 | 第27-28页 |
2 径流中长期分段组合预报模型 | 第28-46页 |
·引言 | 第28页 |
·径流中长期预报模型 | 第28-32页 |
·NNBR模型 | 第28-30页 |
·ANFIS模型 | 第30-31页 |
·ARMA模型 | 第31页 |
·ANN模型 | 第31-32页 |
·径流分段组合预报模型 | 第32-36页 |
·ANN组合预报模型 | 第32页 |
·BMA组合预报模型 | 第32-35页 |
·径流分段组合预报模型实施步骤 | 第35-36页 |
·应用实例 | 第36-44页 |
·基本资料 | 第36-37页 |
·建立组合预报模型 | 第37-40页 |
·预报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基于组合预报的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及模糊风险分析 | 第46-66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基于组合预报的水电站优化调度 | 第47-49页 |
·水电站预报优化调度模型 | 第47页 |
·基于组合预报的水电站优化调度实施步骤 | 第47-49页 |
·水电站预报调度风险定义 | 第49-51页 |
·风险定义 | 第49-50页 |
·水电站预报调度风险定义 | 第50页 |
·水电站预报调度的风险识别 | 第50-51页 |
·水电站发电预报调度的模糊风险分析 | 第51-55页 |
·径流随机模拟模型 | 第51-53页 |
·模糊风险分析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应用实例 | 第55-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 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的两阶段多目标优化率定方法 | 第66-93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 | 第67-68页 |
·MOSCEM-UA算法 | 第68-71页 |
·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的两阶段多目标优化率定方法 | 第71-80页 |
·率定目标函数 | 第71-72页 |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 | 第72-74页 |
·率定目标组合赋权方法 | 第74-77页 |
·流域水文模型参数的两阶段多目标优化率定方法 | 第77-80页 |
·应用实例 | 第80-92页 |
·桓仁水库流域概况 | 第80页 |
·新安江模型参数多目标优化率定与结果分析 | 第80-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5 新安江模型参数与输入不确定性分析 | 第93-108页 |
·引言 | 第93-94页 |
·洪水预报模型的不确定性来源与分析方法 | 第94-98页 |
·洪水预报模型的不确定性来源 | 第94-95页 |
·洪水预报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95-98页 |
·新安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第98-104页 |
·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98页 |
·应用实例 | 第98-104页 |
·新安江模型输入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6 模糊分类洪水组合预报方法及其应用 | 第108-125页 |
·引言 | 第108页 |
·洪水分类预报的分类因子选择 | 第108-111页 |
·分类因子选取原则 | 第108-109页 |
·洪水分类预报的分类因子选取 | 第109-111页 |
·洪水分类方法 | 第111-112页 |
·模糊数学分类法 | 第111-112页 |
·其它分类方法 | 第112页 |
·洪水组合预报方法 | 第112-114页 |
·线性组合方法 | 第112-113页 |
·非线性组合方法 | 第113-114页 |
·模糊分类洪水组合预报方法 | 第114-117页 |
·模糊分类洪水组合预报的基本流程 | 第114-115页 |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 第115页 |
·分类内洪水组合预报方法 | 第115页 |
·分类间洪水组合预报方法 | 第115页 |
·模糊分类洪水组合预报方法步骤 | 第115-117页 |
·应用实例 | 第117-124页 |
·场次洪水分类 | 第117-118页 |
·模糊分类径流深组合预报 | 第118-122页 |
·预报调度应用分析 | 第122-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9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