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 ·模式语言 | 第10页 |
| ·类型学 | 第10-11页 |
| ·类型学、模式语言的引入背景 | 第11-13页 |
| 3.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构成要素 | 第13页 |
| ·构成关系 | 第13页 |
| ·构成形态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15-47页 |
| ·山水空间的形态模式 | 第15-39页 |
| ·围合空间的形态模式 | 第15-27页 |
| ·原型 | 第15-18页 |
| ·形态模式特征 | 第18-19页 |
| ·原型的变化 | 第19-27页 |
| ·中心空间形态模式 | 第27-30页 |
| ·原型 | 第27-28页 |
| ·形态模式特征 | 第28页 |
| ·原型的变化 | 第28-30页 |
| ·线性空间的形态模式 | 第30-36页 |
| ·原型 | 第30-31页 |
| ·形态模式特征 | 第31-32页 |
| ·原型的变化 | 第32-36页 |
| ·园林实例构成分析 | 第36-39页 |
| ·清漪园 | 第36页 |
| ·北海 | 第36-37页 |
| ·圆明园 | 第37-38页 |
| ·拙政园 | 第38-39页 |
| ·留园 | 第39页 |
| ·建筑与山水的构成关系 | 第39-47页 |
| ·山中 | 第40-43页 |
| ·山水间 | 第43-44页 |
| ·山水对面 | 第44-47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 第47-77页 |
| ·空间模式的应用环境 | 第47-53页 |
| ·对结构形态选择的影响 | 第47-51页 |
| ·对结构中要素安排的影响 | 第51-53页 |
| ·观赏点的设置 | 第51页 |
| ·借景铺垫的安排和观赏视廊的设置 | 第51-53页 |
| ·空间形态模式的组合结构 | 第53-75页 |
| ·旷如和奥如的空间特征 | 第53-60页 |
| ·旷奥交替的结构形式 | 第60-70页 |
| ·主要空间与小空间的对比 | 第61-63页 |
| ·宛曲的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的对比 | 第63-66页 |
| ·山水的疏旷空间与幽奥空间的对比 | 第66-70页 |
| ·要素的制约关系及空间的转化与沟通 | 第70-75页 |
| ·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 | 第70-72页 |
| ·空间的转化与沟通 | 第72-75页 |
| ·传统园林空间模式的结构特征 | 第75-77页 |
| ·整体性 | 第75页 |
| ·类型化 | 第75-76页 |
| ·多样性 | 第76-77页 |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构成分析 | 第77-110页 |
| ·传统建筑组群布局形态 | 第77-78页 |
| ·实例分析 | 第78-90页 |
| ·九州清晏 | 第80-83页 |
| ·濂溪乐处 | 第83-85页 |
| ·汇芳书院 | 第85-87页 |
| ·澹泊宁静 | 第87页 |
| ·万方安和 | 第87-88页 |
| ·小沧浪水院 | 第88-89页 |
| ·海棠春坞和听雨轩 | 第89-90页 |
| ·原型与变化 | 第90-95页 |
| ·单一围合空间的变化 | 第90-93页 |
| ·围合要素形态的变化 | 第90页 |
| ·围合尺度的变化 | 第90-91页 |
| ·围合度的变化 | 第91页 |
| ·方位的变化 | 第91页 |
| ·围合中心的变化 | 第91-93页 |
| ·围合空间的组群形态 | 第93-95页 |
| ·两个围合空间的关系模式 | 第93页 |
| ·多个围合空间的关系模式 | 第93-95页 |
| ·形变的动力 | 第95-110页 |
| ·形态变化与典型化的景物空间特征 | 第95-103页 |
| ·围合要素的变化 | 第96-98页 |
| ·围合空间的形态 | 第98-101页 |
| ·空间组合的变化 | 第101-103页 |
| ·空间组织与类型化的景观空间节奏 | 第103-110页 |
| ·附加要素作为空间的转换节点 | 第106-108页 |
| ·空间转换节点的位置变化 | 第108-110页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意象和功能分析 | 第110-127页 |
| ·园林功能和空间构成模式 | 第110-114页 |
| ·使用功能和园林空间多样化的构成 | 第110-111页 |
| ·社会功能和园林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111-114页 |
| ·园林空间意象与传统宇宙图示 | 第114-121页 |
| ·传统宇宙图示 | 第114-117页 |
| ·阴阳 | 第114-115页 |
| ·五行 | 第115-116页 |
| ·阴阳五行说 | 第116-117页 |
| ·传统园林空间意象对宇宙图示的表达 | 第117-121页 |
| ·法天象地的象征 | 第117-119页 |
| ·对宇宙构成模式的抽象表达 | 第119-121页 |
| ·传统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比较 | 第121-127页 |
| ·空间形态的比较 | 第121-122页 |
| ·结构特征的自相似性 | 第122-127页 |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园林类型化的创作方法与写仿名胜 | 第127-143页 |
| ·文本化类型的写仿 | 第127-131页 |
| ·景名和题名 | 第128页 |
| ·文学主题 | 第128-131页 |
| ·景观结构类型的写仿 | 第131-143页 |
| ·山水结构 | 第131-132页 |
| ·建筑与山水的关系 | 第132-134页 |
| ·要素的特征 | 第134-137页 |
| ·意境特征 | 第137-143页 |
| 结语 | 第143-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 图版 | 第148-1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159-1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160-161页 |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