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仲裁司法监督的价值 | 第11-22页 |
一、仲裁司法监督的法律意义 | 第11-14页 |
(一) 仲裁司法监督的含义 | 第11页 |
(二) 仲裁司法监督的范围 | 第11-12页 |
(三) 仲裁司法监督的方式 | 第12-14页 |
二、仲裁司法监督的必然性 | 第14-20页 |
(一) 仲裁的特点 | 第14-16页 |
(二) 仲裁的性质 | 第16-18页 |
(三) 从市民社会理论来看仲裁司法监督 | 第18-19页 |
(四) 司法监督必要性的制度基础 | 第19-20页 |
(五) 司法监督必要性的社会基础 | 第20页 |
三、仲裁司法监督的价值 | 第20-22页 |
(一) 公正 | 第20-21页 |
(二) 仲裁司法监督的制度价值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世界主要国家及国际法律文件中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 | 第22-28页 |
一、英国 | 第22页 |
二、美国 | 第22-23页 |
三、德国 | 第23-24页 |
四、瑞典 | 第24-25页 |
五、1958 年《纽约公约》 | 第25-26页 |
六、1965 年《华盛顿公约》 | 第26-27页 |
七、1985 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仲裁司法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 第28-35页 |
一、仲裁司法监督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9-30页 |
(一) 司法不干预仲裁 | 第29页 |
(二) 过度干预与管制 | 第29-30页 |
(三) 以支持为主导的干预 | 第30页 |
二、我国仲裁司法监督的法律规定 | 第30-32页 |
三、司法监督模式的主要理论争论 | 第32-35页 |
(一) 全面监督论与程序监督论之争论 | 第32页 |
(二) “双轨程序监督论”与“单轨程序论”之争 | 第32-33页 |
(三) “程序”与“实体”之争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 第35-44页 |
一、结束仲裁司法监督内外有别的规定 | 第35-36页 |
二、确立仲裁司法监督的程序规定 | 第36-37页 |
三、取消司法监督的实体审查 | 第37-39页 |
四、仲裁庭自裁管辖原则 | 第39-40页 |
五、取消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 | 第40-42页 |
六、确立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并对公共秩序做严格解释 | 第42-44页 |
(一) 公共秩序保留 | 第42页 |
(二) 公共利益之解释 | 第42-43页 |
(三) 我国法律规定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资料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