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低碳能源综合性能研究与评价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车用甲醇燃料的研究开发概况及应用前景 | 第10-13页 |
| ·国外甲醇燃料的研究开发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内甲醇燃料的研究开发概况 | 第12-13页 |
| ·我国发展甲醇燃料的可行性分析 | 第13-15页 |
| ·甲醇的基本技术性能 | 第13页 |
| ·甲醇的经济性能 | 第13-14页 |
| ·国家政策支持 | 第14-15页 |
| ·甲醇的发展前景 | 第15页 |
| ·本文研究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甲醇与汽油的性能比较 | 第16-23页 |
| ·甲醇与汽油的理化性能对比 | 第16-18页 |
| ·甲醇与汽油的其他性能对比 | 第18-21页 |
| ·组成成分 | 第18-19页 |
| ·腐蚀溶胀性 | 第19-20页 |
| ·毒性及安全性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甲醇燃料储存稳定性 | 第23-51页 |
| ·储存稳定性的界定标准 | 第23-24页 |
| ·互溶性 | 第23页 |
| ·抗氧化稳定性 | 第23-24页 |
| ·甲醇与汽油互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 ·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 | 第24-25页 |
|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 第25页 |
| ·表面活性原理 | 第25-26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 第26-27页 |
| ·甲醇与汽油的互溶性 | 第27-30页 |
| ·甲醇与汽油的互溶特性 | 第27-28页 |
| ·甲醇与汽油的混合方法 | 第28-30页 |
| ·甲醇汽油的抗氧稳定性 | 第30-36页 |
| ·胶质和积碳的产生与危害 | 第30-31页 |
| ·抗氧化剂优化实验 | 第31-36页 |
| ·醇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研究 | 第36-41页 |
| ·甲醇与生物柴油互溶性研究 | 第36-38页 |
| ·醇化生物柴油的闪点试验 | 第38-41页 |
| ·醇化生物柴油的台架试验 | 第41-50页 |
| ·实验台架和主要设备 | 第41-42页 |
| ·动力性分析 | 第42-44页 |
| ·经济性分析 | 第44-46页 |
| ·排放性分析 | 第46-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甲醇燃料润滑性研究 | 第51-60页 |
| ·醇化生物柴油润滑性研究 | 第51-55页 |
| ·研究醇化生物柴油润滑性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 ·高比例甲醇汽油润滑性研究 | 第55-58页 |
| ·高比例甲醇汽油对电动汽油泵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抗磨性实验方法及结论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微乳化柴油实验研究 | 第60-68页 |
| ·乳化燃料与微乳化燃料 | 第60-61页 |
| ·乳化燃料 | 第60页 |
| ·微乳化燃料 | 第60-61页 |
| ·微乳化柴油的配制 | 第61-62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61-62页 |
| ·助表面活性剂 | 第62页 |
| ·微乳化柴油的配制 | 第62页 |
| ·微乳化柴油的台架试验 | 第62-67页 |
| ·动力性分析 | 第62-63页 |
| ·经济性分析 | 第63-64页 |
| ·排放性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