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中国水电发展 | 第9-10页 |
·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意义及应用 | 第10-11页 |
·国外水电站自动化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水工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技术 | 第14-20页 |
·集散控制系统 | 第14-16页 |
·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 第15-16页 |
·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16页 |
·现场总线技术 | 第16-18页 |
·现场总线技术特点 | 第17-18页 |
·工业以太网技术 | 第18-20页 |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 第18页 |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组态软件 | 第20-30页 |
·组态软件的概念 | 第20页 |
·组态软件的构成 | 第20-21页 |
·组态软件的特点、功能 | 第21-24页 |
·组态软件的现状及发展 | 第24-26页 |
·国外组态软件 | 第24-25页 |
·国内组态软件 | 第25-26页 |
·iFIX介绍 | 第26-30页 |
·iFIX技术优点 | 第27-28页 |
·iFIX特性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闸门监控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 第30-36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0-32页 |
·系统结构 | 第32页 |
·系统组成 | 第32-34页 |
·系统功能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闸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36-47页 |
·系统硬件实现 | 第36-47页 |
·监控中心 | 第37-38页 |
·监控网络 | 第38页 |
·视频监控系统 | 第38-40页 |
·闸门开度检测系统 | 第40-41页 |
·水位检测系统 | 第41-42页 |
·PLC的选取 | 第42-47页 |
第六章 闸门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7-65页 |
·监控画面的设计 | 第47-59页 |
·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库 | 第59页 |
·上位机与PLC通讯的实现 | 第59-63页 |
·通讯硬件和协议 | 第60-63页 |
·数据报送接口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流量测量 | 第65-74页 |
·传统流量测量方法 | 第65-66页 |
·流速仪法 | 第65页 |
·水利学公式法 | 第65页 |
·曲线法 | 第65-66页 |
·神经网络用于流量测量的原因 | 第66-67页 |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67-69页 |
·神经网络的实现机制 | 第67-69页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流量测量 | 第69-74页 |
第八章 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 | 第74-78页 |
·硬件抗干扰 | 第74-76页 |
·接地抗干扰技术 | 第74页 |
·电源抗干扰技术 | 第74-75页 |
·防雷技术 | 第75-76页 |
·软件抗干扰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附录B 部分电气原理图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