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3页 |
1 植物抗旱性的概念与适应机制 | 第19-27页 |
·植物逃旱性 | 第19-20页 |
·植物避旱性 | 第20-22页 |
·植物耐旱性 | 第22-27页 |
2 植物体内多胺的代谢 | 第27-37页 |
·多胺的生物合成 | 第28-30页 |
·多胺合成的主要酶类 | 第30-32页 |
·多胺的分解代谢 | 第32-33页 |
·多胺分解代谢的主要酶类:多胺氧化酶 | 第33-34页 |
·植物体内多胺的吸收运输及作用机制 | 第34-37页 |
3 多胺代谢与逆境胁迫的关系 | 第37-42页 |
·多胺代谢与低温胁迫的关系 | 第37-39页 |
·多胺代谢与旱胁迫的关系 | 第39-40页 |
·多胺代谢与盐胁迫的关系 | 第40-41页 |
·多胺代谢与低氧胁迫的关系 | 第41-42页 |
4 本研究的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42-43页 |
第二章 水稻幼苗抗渗透胁迫能力的鉴定 | 第43-51页 |
第一节 试验材料的筛选 | 第43-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43页 |
·胚芽鞘和幼根长度的测定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水稻幼苗抗渗透胁迫能力的鉴定 | 第4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47页 |
·叶片抗衰老度的测定 | 第47页 |
·相对根干重及根冠比的测定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叶片抗衰老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第48-49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根干重的影响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及与多胺代谢的关系 | 第51-72页 |
第一节 渗透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5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51页 |
·水稻幼苗根干重、根冠比及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52-54页 |
·渗透胁迫对水稻幼苗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54-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外源精胺和MGBG对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59-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59页 |
·水稻幼苗根干重、根冠比及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60-63页 |
·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幼苗叶片中PAs含量的影响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外源D-Arg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65-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65页 |
·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RDIR)的测定 | 第65-66页 |
·根冠比的测定 | 第66页 |
·株高相对增长速率(RGR)的测定 | 第66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对水稻幼苗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对水稻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第67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对水稻幼苗株高相对增长速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对水稻幼苗根系Put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对水稻幼苗根系Spd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对水稻幼苗根系Spm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外源多胺对渗透胁迫下水稻胚芽鞘、幼根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72-79页 |
1 材料与处理 | 第72-73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72页 |
·胚芽鞘和幼根长度的测定 | 第72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7页 |
·渗透胁迫(PEG)、外源Spd、MGBG和D-Arg对水稻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 第73-74页 |
·渗透胁迫、外源Spd、MGBG和D-Arg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影响 | 第74页 |
·渗透胁迫、外源Spd、MGBG和D-Arg对水稻胚芽鞘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渗透胁迫、外源Spd、MGBG和D-Arg对水稻幼根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体内多胺含量变化与代谢酶活性的关系 | 第79-104页 |
第一节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中PAO的变化及功能 | 第79-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79页 |
·游离态PAO含量的测定 | 第79-80页 |
·细胞壁结合态PAO含量的测定 | 第80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80页 |
·幼苗根系干物质重的测定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根系游离态PAO含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根系结合态PAO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根系Put、Spd和Spm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根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二节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体内ADC、ODC和SAMDC活性的变化及功能 | 第86-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86页 |
·ADC、ODC和SAMDC活性的测定 | 第86-87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叶片ADC活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叶片ODC活性的影响 | 第88-89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叶片SAMDC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渗透胁迫、外源Put和MGBG对水稻幼苗叶片Put、Spd和Spm含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3 讨论 | 第92-94页 |
第三节 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体内多胺与抗氧化酶的关系 | 第94-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94-95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95页 |
·过氧化物酶(POD)含量的测定 | 第9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测定 | 第95页 |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第95-96页 |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96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1页 |
·外源多胺对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MDA和Put、Spd及Spm含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外源多胺对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SOD含量的影响 | 第97-99页 |
·外源多胺对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POD含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外源多胺对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Vc含量的影响 | 第100页 |
·外源多胺对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H2O2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 讨论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旱116生长及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104-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104-105页 |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105页 |
·叶片抗衰老度(LAAP)的测定 | 第105页 |
·株高相对增长速率(RGR)的测定 | 第105页 |
·分蘖数相对增加速率(TNRIR)的测定 | 第105页 |
·抗旱系数的测定 | 第105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水分胁迫、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产量和抗旱系数的影响 | 第106页 |
·水分胁迫、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水分胁迫、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叶片抗衰老度的影响 | 第107页 |
·水分胁迫、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株高相对增长速率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水分胁迫、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分蘖数相对增长速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水分胁迫、外源Spm和MGBG对水稻叶片中多胺含量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叶绿素含量、RGR、TNRIR及LAAP与抗旱系数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多胺参与渗透胁迫信号传导的可能途径 | 第112-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4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113页 |
·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及根冠比的测定 | 第113页 |
·多胺含量的测定 | 第113-114页 |
·ABA含量的测定 | 第114页 |
·质膜微囊的分离和膜蛋白的测定 | 第114页 |
·NADPH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114页 |
·依赖NADPH的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 第11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9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T、I、P和LaCl_3对水稻幼苗根Put、Spd和Spm含量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T、I、P和LaCl_3对水稻幼苗根中ABA含量的影响 | 第116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T、I、P和LaCl_3对水稻幼苗根中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T、I、P和LaCl_3对水稻幼苗根中依赖NADPH的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渗透胁迫、外源D-Arg、Put、T、I、P和LaCl_3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2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22-126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22-125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5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5页 |
缩略词表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作者简历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