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干燥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及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热泵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干燥过程中热湿迁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典型含湿多孔材料干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4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热泵干燥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第16-36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选择 | 第16-23页 |
| ·热泵干燥的型式及特点 | 第16-18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确定 | 第18-22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空气循环 | 第19-20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制冷剂循环 | 第20-22页 |
| ·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平衡关系 | 第22-23页 |
| ·热泵部分的热力学分析 | 第23-31页 |
| ·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 第23-25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模型 | 第23-24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性能指标 | 第24页 |
| ·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的结果 | 第24-25页 |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分析 | 第25-27页 |
| ·热泵系统的熵分析 | 第25-26页 |
| ·热泵系统熵分析的结果 | 第26-27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分析 | 第27-29页 |
| ·平衡方程式 | 第27-28页 |
| ·热泵系统分析的结果 | 第28-29页 |
| ·热泵部分的效率分析 | 第29页 |
| ·热泵干燥系统的能级平衡分析 | 第29-31页 |
| ·能级和能级平衡理论 | 第29-30页 |
| ·能级和能级平衡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 ·干燥箱内的变质量热力学分析 | 第31-36页 |
| ·变质量系统的热力学观点 | 第31-33页 |
| ·干燥箱内的变质量热力学分析 | 第33-36页 |
| ·干燥箱内的质量守恒分析 | 第33-34页 |
| ·干燥箱内变质量第一定律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过程的建模和模拟 | 第36-52页 |
| ·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理论 | 第36-39页 |
| ·干燥过程中的干燥特性曲线 | 第36-37页 |
| ·干燥过程中的干燥速度曲线 | 第37-38页 |
| ·物料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内部温度曲线 | 第38-39页 |
| ·干燥物内部水分扩散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 ·物理现象分析 | 第39-40页 |
|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干燥过程中的定解条件 | 第41-43页 |
| ·干燥过程完整数学模型的扩散微分方程 | 第43页 |
| ·干燥数学模型的离散化处理 | 第43-47页 |
| ·干燥数学模型内部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47-52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物料内部的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48-52页 |
| 第四章 热泵干燥过程中的实验研究 | 第52-59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对象的介绍 | 第52-55页 |
| ·实验目的 | 第52页 |
| ·实验装置介绍 | 第52-55页 |
|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 第52-53页 |
| ·干燥装置 | 第53页 |
| ·电蒸汽锅炉 | 第53-54页 |
| ·倾斜式微压计、毕托管 | 第54页 |
| ·多参数通风测试仪(8386) | 第54-55页 |
| ·实验对象介绍 | 第55页 |
| ·实验过程 | 第55-58页 |
| ·干燥方案一 | 第55-56页 |
| ·干燥方案二 | 第56-57页 |
| ·干燥方案三 | 第57页 |
| ·干燥方案四 | 第57-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67-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