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 ·中国加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 第11-12页 |
| ·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备受瞩目 | 第12页 |
| ·大学德育在大学战略地位的提升 | 第12-13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6页 |
| ·推进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 第13-15页 |
| ·加强大学德育工作的需要 | 第15页 |
| ·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 第15-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3-25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 第2章 研究型大学理念与德育 | 第26-44页 |
| ·大学理念与教育理念 | 第26-30页 |
| ·大学理念 | 第26-27页 |
| ·教育理念 | 第27-30页 |
| ·研究型大学的理念与特征 | 第30-36页 |
| ·研究型大学的理念 | 第30-32页 |
| ·研究型大学理念的主要特征 | 第32-34页 |
| ·研究型大学的优势 | 第34-36页 |
| ·研究型大学德育 | 第36-42页 |
| ·大学德育的现状 | 第37-38页 |
| ·研究型大学德育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 第38-40页 |
| ·多元品质论之德育观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3章 德育过程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探析 | 第44-56页 |
| ·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44-49页 |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突破 | 第44-46页 |
| ·劳动价值论对于师生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意义 | 第46-49页 |
| ·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内涵 | 第49-52页 |
| ·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内在逻辑 | 第49-50页 |
| ·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内涵与选择 | 第50-52页 |
| ·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的构建 | 第52-55页 |
|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与客体间性 | 第52-54页 |
| ·德育师生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发展路径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研究型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 第56-74页 |
| ·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建设 | 第56-60页 |
| ·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 第56-57页 |
| ·中国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培育上存在的误区 | 第57-58页 |
| ·加强中国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建设 | 第58-60页 |
| ·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60-66页 |
| ·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60-62页 |
| ·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62-64页 |
| ·德育人文关怀价值 | 第64-66页 |
| ·研究型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66-73页 |
| ·德育过程师生关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第66-67页 |
| ·德育过程师生关系构建的内容 | 第67-68页 |
| ·德育过程师生关系构建的模式 | 第68-71页 |
| ·德育过程师生关系构建的对策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74-93页 |
| ·哈军工时期的师生关系 | 第74-78页 |
| ·哈军工的办学理念 | 第74-75页 |
| ·德育首位与哈军工精神 | 第75-76页 |
| ·哈军工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76-78页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对哈军工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 第78-86页 |
| ·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继承哈军工的办学理念 | 第79-80页 |
| ·在大学德育实践中发扬哈军工精神 | 第80-83页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 | 第83-86页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的构建 | 第86-91页 |
| ·大学德育过程师生关系的时代转换 | 第86-87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蕴的人文精神 | 第87-89页 |
| ·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过程师生关系构建 | 第89-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