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第一章 各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考察 | 第8-12页 |
| 第一节 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简介 | 第8-11页 |
| 一、债权意思主义 | 第8-9页 |
| 二、物权形式主义 | 第9-10页 |
| 三、债权形式主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之理论分解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物权公示的制度价值 | 第12-13页 |
| 一、物权公示对物权人的价值 | 第12页 |
| 二、物权公示对社会交易安全的价值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物权公示的对象及方式 | 第13-15页 |
| 一、物权公示的对象辨析 | 第13-14页 |
| 二、物权公示的方式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的关系 | 第15-22页 |
| 一、不同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物权公示的效力 | 第16页 |
| 二、公示对抗主义和公示要件主义之比较 | 第16-22页 |
| 第三章 物权变动与物权行为 | 第22-33页 |
| 第一节 物权行为概述 | 第22-27页 |
|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提出 | 第22-23页 |
| 二、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 三、我国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的不同见解 | 第24-27页 |
| 第二节 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再认识 | 第27-31页 |
| 一、物权行为的独立性辨析 | 第27-28页 |
| 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辨析 | 第28-30页 |
| 三、物权行为的形式主义辨析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物权行为的理论重构 | 第31-33页 |
| 一、物权行为的概念 | 第31页 |
| 二、物权行为的表现形态 | 第31-32页 |
| 三、物权行为的有因性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物权变动与公信原则 | 第33-43页 |
| 第一节 公信原则概述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制度之比较 | 第34-39页 |
| 一、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制度概述 | 第34-36页 |
| 二、公信原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 三、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公信原则的制度构造 | 第39-43页 |
| 一、处分人须为无处分权的登记权利人或者占有人 | 第39-41页 |
| 二、须经有效交易行为取得物权 | 第41页 |
| 三、受让人须善意且无重大过失 | 第41-42页 |
| 四、受让人须完成物权公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重构 | 第43-49页 |
| 第一节 我国物权变动立法现状 | 第43-47页 |
| 一、我国现行生效法律对物权变动的规制 | 第43-45页 |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的规制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我国物权变动的应然模式 | 第47-49页 |
| 一、物权变动应确立区分原则 | 第47页 |
| 二、确立“物权意思+公示对抗”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47页 |
| 三、采用公信原则保护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