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乾安氟在水土环境中的分布、成因和生态效应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前期工作基础 | 第8-1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22页 |
·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 第14-16页 |
·氟的生化效应研究 | 第16-18页 |
·地氟病的防治 | 第18-20页 |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方面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 第22-37页 |
·人文地理 | 第22-23页 |
·气象水文 | 第23-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地质概况 | 第27-28页 |
·乾安县土壤环境概况 | 第28-32页 |
·乾安县土壤的形成过程 | 第28-30页 |
·研究区土壤分类及性质 | 第30-32页 |
·地下水环境概况 | 第32-35页 |
·乾安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含水层的富水性 | 第32-33页 |
·地下水的循环条件 | 第33-34页 |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34-35页 |
·高氟浅层水与地方性氟中毒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饮水水质评价和土壤环境评价 | 第37-63页 |
·饮用水水质评价 | 第37-48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38页 |
·水样的采样及测试方法 | 第38-40页 |
·饮水水质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0-41页 |
·饮水水质评价步骤 | 第41-44页 |
·饮水水质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4-48页 |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第48-62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48-49页 |
·土壤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49-52页 |
·评价指标 | 第52页 |
·土壤质量评价步骤 | 第52-58页 |
·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 第58-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水土环境中氟的分布成因研究 | 第63-90页 |
·氟在地下水中的来源、分布与富集原因 | 第63-77页 |
·乾安县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63-69页 |
·地下水中氟的来源 | 第69-71页 |
·潜水氟富积的原因 | 第71-73页 |
·潜水中氟的分布规律 | 第73-74页 |
·第四系潜水氟含量与其他化学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74-77页 |
·氟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与影响因素 | 第77-88页 |
·乾安县土壤化学特征 | 第77-80页 |
·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 | 第80-86页 |
·土壤环境中氟的化学反应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氟的生态效应研究 | 第90-98页 |
·氟与人群健康 | 第90-93页 |
·氟中毒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 第91-92页 |
·氟的生物阈值 | 第92页 |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 | 第92-93页 |
·水氟浓度与地氟病患病率的关系 | 第93-96页 |
·土壤中的氟与人群健康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7章 氟中毒防治对策 | 第98-102页 |
·乾安县防氟改水出现的问题 | 第98-99页 |
·防氟改水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99-100页 |
·乾安县今后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对策 | 第100-10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02-104页 |
1、结论 | 第102-103页 |
2、建议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摘要 | 第111-114页 |
Abstract | 第114-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