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绪论 | 第14-3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2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4-26页 |
第四节 基本范畴与理论准备 | 第26-34页 |
第五节 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34-37页 |
第一章 苏南农业生产环境变迁及传统农业发展概况 | 第37-65页 |
第一节 研究地域的界定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苏南农业生产环境变迁 | 第38-44页 |
第三节 苏南传统农业变迁 | 第44-54页 |
一、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体系变迁 | 第44-49页 |
二、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变迁 | 第49-54页 |
第四节 苏南传统农业经济变迁性质评价 | 第54-65页 |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集约化陷阱” | 第54-60页 |
二、历史必将延续:苏南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 第60-65页 |
第二章 制度变迁与苏南传统农业改造的曲折发展(1949─1978) | 第65-103页 |
第一节 土地改革:传统农业改造的起步 | 第65-70页 |
一、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 | 第66-68页 |
二、苏南的土地改革及其绩效 | 第68-70页 |
第二节 传统农业制度改造与集体产权的形成 | 第70-77页 |
一、农村合作化运动与农民土地私有制的消灭 | 第71-74页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国家主导集体产权的形成 | 第74-77页 |
第三节 集体耕作制的产权特征及其绩效评判 | 第77-85页 |
一、集体耕作制的产权特征 | 第77-80页 |
二、集体耕作制的积极效应 | 第80-83页 |
三、集体耕作制的低效率表现 | 第83-85页 |
第四节 农业科教体制变迁与现代要素投入增长 | 第85-96页 |
一、近代以来中国农业科教体系演变 | 第85-87页 |
二、农业科研、教育与农业发展 | 第87-91页 |
三、集体耕作制下现代要素投入及其绩效 | 第91-96页 |
第五节 集体耕作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需机制变迁 | 第96-103页 |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功能与供给主体 | 第97-98页 |
二、建国初期农村公共产品供需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98-99页 |
三、集体耕作制下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和供给机制 | 第99-100页 |
四、集体耕作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绩效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与苏南传统农业改造的新阶段(1978─2005) | 第103-145页 |
第一节 家庭承包责任制:传统农业改造的新起点 | 第103-110页 |
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创新与变迁 | 第103-105页 |
二、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组织 | 第105-108页 |
三、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权优势及其绩效评析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农村市场机制构建及其绩效 | 第110-118页 |
一、农村市场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 第110-113页 |
二、农村市场机制构建的历史进程 | 第113-115页 |
三、农村市场机制运行的绩效分析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现代要素供需机制变迁及其绩效 | 第118-137页 |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技术投入及其绩效 | 第118-126页 |
二、农业投资需求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第126-132页 |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 第132-137页 |
第四节 联产承包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需机制变迁 | 第137-145页 |
一、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后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环境变迁 | 第138-139页 |
二、联产承包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需机制变迁 | 第139-141页 |
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历史困境及其突破 | 第141-145页 |
第四章 苏南农业制度变迁的目标、动因和模型分析 | 第145-171页 |
第一节 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探索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苏南传统农业改造的目标 | 第150-155页 |
一、改革前对传统农业改造目标的探索 | 第150-151页 |
二、改革后对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 第151-153页 |
三、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 第153-155页 |
第三节 苏南农业制度变迁的动因 | 第155-163页 |
一、市场化理论创新与改革的自我强化 | 第155-157页 |
二、创新利益集团的产权改革行动 | 第157-159页 |
三、制度变迁中的地方政府推动 | 第159-161页 |
四、苏南地域文化的自我突破 | 第161-163页 |
第四节 诱致性、国家主导与互动博奕:苏南农业制度变迁模型 | 第163-171页 |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 第163-165页 |
二、政府主导:制度变迁的外在形式 | 第165-168页 |
三、农业制度变迁的多层次互动博弈模型 | 第168-171页 |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苏南传统农业改造的途径与进程 | 第171-210页 |
第一节 通过专业化、多元化和商业化实现农业增长 | 第172-185页 |
一、传统农业增长机制创新 | 第172-175页 |
二、土地经营规模及农业结构优化 | 第175-179页 |
三、苏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179-185页 |
第二节 农村工业化:苏南模式的产生和创新 | 第185-195页 |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换与传统农业改造 | 第185-187页 |
二、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187-191页 |
三、苏南乡镇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191-195页 |
第三节 城镇化:苏南传统农业改造的另一路径 | 第195-204页 |
一、城镇化与苏南农业现代化 | 第195-196页 |
二、苏南城镇化进程 | 第196-200页 |
三、苏南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 第200-202页 |
四、苏南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 第202-204页 |
第四节 苏南传统农业改造的历史进程 | 第204-210页 |
一、农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 第204-207页 |
二、苏南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 | 第207-210页 |
第六章 制度变迁与苏南农业现代化 | 第210-238页 |
第一节 建国以来农业制度变迁的历史教训 | 第210-220页 |
一、集体化经营与小农经济的消灭 | 第210-213页 |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 | 第213-217页 |
三、过分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而忽视市场化调节 | 第217-220页 |
第二节 农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路径 | 第220-226页 |
一、深化农业制度改革的目标 | 第220-221页 |
二、深化农业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221-224页 |
三、深化农业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224-226页 |
第三节 深化农业制度改革,推动苏南新农村建设 | 第226-238页 |
一、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经济组织创新 | 第226-227页 |
二、构建完善、规范的农业市场支持体系 | 第227-230页 |
三、推动乡村城市化转型 | 第230-233页 |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 | 第233-236页 |
五、制度变迁与政府职能转换 | 第236-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8页 |
致谢 | 第248-2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