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页 |
一、不告不理原则的内涵 | 第7-17页 |
(一) 不告不理原则的概念 | 第7-10页 |
(二) 不告不理原则的历史演进 | 第10-12页 |
(三) 不告不理原则的价值 | 第12-13页 |
(四) 不告不理原则的内容 | 第13-17页 |
1、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 | 第13-15页 |
2、诉审同一原则理论要求与实践 | 第15-17页 |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立法及司法实践 | 第17-22页 |
(一) 概述 | 第17-18页 |
(二)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以及司法实践 | 第18-21页 |
1、司法强制措施不受司法审查的控制 | 第18页 |
2、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起诉的裁量权 | 第18-19页 |
3、在案件没有进入到法院之前,法官提前接触案件 | 第19页 |
4、起诉书主要证据“复印件主义”违背不告不理原则 | 第19页 |
5、法院主动进行庭外证据调查 | 第19-20页 |
6、法院可以任意改变起诉的罪名 | 第20页 |
7、简易程序检察官不出庭 | 第20页 |
8、二审法院的全面审查原则 | 第20-21页 |
9、法院主动启动再审程序 | 第21页 |
(三) 我国目前违反不告不理原则的原因 | 第21-22页 |
1、历史原因 | 第21页 |
2、政治原因 | 第21-22页 |
3、立法方面的原因 | 第22页 |
4、司法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 | 第22页 |
(四) 违反不告不理原则带来的后果 | 第22页 |
三、完善我国不告不理原则的途径 | 第22-31页 |
(一) 概述 | 第22-23页 |
(二) 完善不告不理原则的具体措施 | 第23-31页 |
1、刑事强制措施引入司法审查机制 | 第23-24页 |
2、严禁审判法官提前了解案情,借阅案卷 | 第24-25页 |
3、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 | 第25-26页 |
4、借鉴采用诉因制度 | 第26-27页 |
5、实行证据开示制度 | 第27页 |
6、修改法官主动进行庭外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定 | 第27-28页 |
7、改变二审全面审查原则 | 第28页 |
8、重构法院主动发起再审程序法律规定 | 第28页 |
9、刑事诉讼简易程序检察官应当出庭履行职务 | 第28-29页 |
10、法院有限制的变更起诉书指控的罪名 | 第29-30页 |
11、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 第30页 |
12、建立健全对公诉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期刊类 | 第32-35页 |
著作类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