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6-18页 |
·资料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北极涛动在东亚地区的局地变化对中国寒潮爆发的影响研究 | 第18-33页 |
·北极涛动在东亚地区的局地变化指数(EastAOI)及其变化趋势 | 第18-19页 |
·EastAO对中国冬季寒潮爆发的影响 | 第19-22页 |
·EastAO影响中国寒潮爆发的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小结 | 第26-33页 |
第四章 南支槽对中国寒潮爆发的影响研究 | 第33-45页 |
·暖冬以来南支槽对中国寒潮爆发的影响 | 第33-34页 |
·2007年3月初强寒潮事件过程中南支槽的作用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45页 |
第五章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及其原因分析 | 第45-65页 |
·2004/2005冬季主要强寒潮事件及其后期冷涌过程 | 第45-47页 |
·两次强寒潮事件的形势分析及其关键系统 | 第47-49页 |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的低频波动特征 | 第49-52页 |
·10-20天低频振荡影响寒潮爆发的可能原因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65页 |
第六章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的位涡分析 | 第65-77页 |
·2004/2005年冬季IPV的平均特征 | 第65页 |
·2004年12月22日-2005年1月1日强寒潮事件的冷空气源地及其传播特征 | 第65-67页 |
·强寒潮事件中冷空气的垂直结构 | 第67-69页 |
·高空高低位涡对地面冷高压的影响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1 寒潮具体标准 | 第84-85页 |
附录-2 EastAOI的建立 | 第85-87页 |
附录-3 等熵位涡IPV的计算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