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苏州城市水道网络 | 第9-19页 |
一、古运河与苏州的城市水系 | 第9-13页 |
1、夜泊枫桥北往北京 | 第10页 |
2、宝带长桥南下钱塘 | 第10-12页 |
3、灭渡送别东去出海 | 第12-13页 |
4、横塘古渡西通宁江 | 第13页 |
二、以周边古镇为支点的运河网络 | 第13-19页 |
1、水乡桥镇甪直 | 第14-15页 |
2、丝绸古镇盛泽 | 第15-16页 |
3、因水成路同里 | 第16-17页 |
4、御窑之村陆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渐入佳境——古运河上的引河景观 | 第19-25页 |
一、驶入枫桥铁岭关 | 第19-21页 |
1、西来以云岩寺塔为标示的引河景观 | 第19-20页 |
2、苏州的西部门户 | 第20-21页 |
3、枫桥古镇的繁华 | 第21页 |
二、驶入吴门第一桥 | 第21-25页 |
1、南来以瑞光塔为标示的引河景观 | 第21-22页 |
2、南入吴门第一桥 | 第22-23页 |
3、铺肆林立的盘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金阊擅雄——古运河上的入河景观 | 第25-38页 |
一、七里山塘的文化休闲 | 第25-26页 |
二、阊门内外的商品流通 | 第26-29页 |
1、忙碌的水陆运输码头 | 第26-27页 |
2、因桥成市的商贸中心 | 第27-29页 |
三、万年桥畔的繁华地带 | 第29-31页 |
四、水陆并联的古城门 | 第31-32页 |
五、会馆与公所的建立 | 第32-35页 |
1、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第33页 |
2、会馆带来的建筑风格 | 第33-34页 |
3、会馆带来的民俗 | 第34-35页 |
六、运河带来的外来宗教 | 第35-38页 |
1、伊斯兰教 | 第36-37页 |
2、天主教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古运河与苏州城市发展 | 第38-44页 |
一、促进苏州经济和文化繁荣 | 第38-41页 |
1、手工业的发展 | 第38-40页 |
2、荟萃各类人才 | 第40-41页 |
二、推动市井文化的发展 | 第41-44页 |
1、戏曲艺术 | 第41-42页 |
2、通俗文学 | 第42页 |
3、说唱艺术 | 第42-44页 |
结语:维护古运河文化的延续性 | 第44-46页 |
一、保持古运河的吴地文化特色,避免与其他地方出现趋同化的倾向 | 第44-45页 |
二、保持古运河沿线景观的完整性,突出线形景观特色 | 第45页 |
三、古运河的保护发展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应以发展的眼光来保护运河 | 第45-46页 |
参考书目 | 第46-48页 |
图版目录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