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前言 | 第11-24页 |
1 链霉素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链霉素及其作用机制 | 第11-13页 |
·链霉素残留及其限量标准 | 第13页 |
·链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 第13-18页 |
2 胶体金免疫技术及其应用 | 第18-22页 |
·胶体金及其性状 | 第18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18-19页 |
·金标抗体的制备、纯化及保存 | 第19页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第19-20页 |
·试纸条的结构及检测原理 | 第20-21页 |
·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一部分 链霉素单抗的制备及免疫特性研究 | 第2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试剂 | 第24页 |
·仪器与器材 | 第24-25页 |
·动物与细胞 | 第25页 |
·溶液系统 | 第25-26页 |
·链霉素全抗原的合成 | 第26页 |
·链霉素全抗原的鉴定 | 第26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6-27页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27-28页 |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29页 |
2 结果 | 第29-32页 |
·链霉素全抗原的鉴定 | 第29-30页 |
·腹水的制备 | 第30页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30-31页 |
·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 | 第31页 |
·ciELISA 标准工作曲线及相关参数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关于SM 的抗原性 | 第32-33页 |
·关于SM 单抗和多抗 | 第33-34页 |
·关于SM 单抗的交叉反应性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链霉素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 第35-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试剂 | 第35页 |
·仪器与器材 | 第35-36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36页 |
·金标单抗的制备及纯化 | 第36-38页 |
·金标单抗吸附于玻璃纤维 | 第38-39页 |
·抗体的印迹 | 第39页 |
·最适标记金颗粒大小的选择 | 第39页 |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第39-40页 |
·试纸条的性能测定 | 第40-41页 |
2 结果 | 第41-44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41页 |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低稳定量的测定 | 第41页 |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pH 的测定 | 第41-42页 |
·金标单抗稀释度的确定 | 第42页 |
·玻璃纤维的选择 | 第42页 |
·层析材料上抗原、二抗浓度的确定 | 第42页 |
·层析材料的选择 | 第42页 |
·最适标记金颗粒大小的选择 | 第42-43页 |
·试纸条的性能测定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50页 |
·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 第44-45页 |
·金标单抗的制备及纯化 | 第45-46页 |
·金标单抗吸附于玻璃纤维 | 第46页 |
·抗体的印迹 | 第46-47页 |
·试纸条的组装 | 第47-48页 |
·试纸条的性能测定 | 第48页 |
·试纸条的特点及改进方向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