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演进 | 第9-14页 |
(一)格拉泽(JuliusGlaser)的条件说 | 第9页 |
(二)Bar的个别化理论 | 第9-10页 |
(三)Kries的相当性理论 | 第10-12页 |
(四)Welzel的社会相当性理论 | 第12-14页 |
二、社会相当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一)实质理性 | 第14-15页 |
(二)公众认同 | 第15-16页 |
(三)人权保障 | 第16-19页 |
三、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判断基准 | 第19-22页 |
(一)法益俊害的轻徽性 | 第19-20页 |
(二)目的的正当性 | 第20页 |
(三)手段的相当性 | 第20页 |
(四)法益的均衡性 | 第20-21页 |
(五)行为样态的微异性 | 第21-22页 |
四、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定位 | 第22-31页 |
(一) 学说争鸣 | 第22-27页 |
(二) 学说检讨 | 第27-29页 |
(三) 本文的立场 | 第29-31页 |
五、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 | 第31-44页 |
(一) 立法论机能 | 第31-35页 |
(二) 解释论机能 | 第35-42页 |
(三) 责任判断机能 | 第42-44页 |
六、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实例研习——以我国的“婚内强奸”为视角 | 第44-53页 |
(一) 典型案例 | 第44-45页 |
(二) 比较法上的考察 | 第45-47页 |
(三) 理论纷争 | 第47-50页 |
(四)笔者的态度:基于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判断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