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21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研究目的第12-13页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理工科大学生第14页
     ·社会化第14-15页
     ·政治社会化第15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19页
     ·国外政治社会化研究文献述评第15-17页
     ·国内政治社会化研究文献述评第17-19页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点第19-21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页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9-20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与意义第21-27页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第21-24页
     ·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第22页
     ·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第22-23页
     ·具有协调的政治心理第23页
     ·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第23-24页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意义第24-27页
     ·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第24-25页
     ·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第25页
     ·有利于社会政治文化形成、传承和发展创新第25-26页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第26-27页
第3章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第27-35页
   ·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第27-29页
     ·重视理性,注重现实第27-28页
     ·崇尚科学,但易陷于机械性第28页
     ·较强的专业目的性与一定的学科探索性第28-29页
     ·理性务实,但欠缺创新能力第29页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优点与优势第29-32页
     ·政治认知基本正确第29-30页
     ·政治态度端正第30页
     ·政治信念坚定第30-31页
     ·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第31-32页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第32-35页
     ·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漠视政治理论学习第32-33页
     ·政治认识上存在着模糊第33页
     ·政治情感存有困惑第33-34页
     ·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存在偏差第34-35页
第4章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5-43页
   ·客观影响因素分析第35-39页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第35页
     ·学校环境的影响第35-37页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37-39页
     ·自身素质的固有弱点影响第39页
   ·主观影响因素分析第39-43页
     ·自身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未定性的影响第39-40页
     ·自身政治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影响第40-41页
     ·自身政治兴趣与政治动机的作用第41-43页
第5章 优化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43-62页
   ·提高对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重要性的认识第43-45页
     ·与时俱进,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第43-45页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系第45页
     ·政治社会化是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第45页
   ·优化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45-49页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形势政策教育第45-47页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47页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法律意识第47-49页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第49-52页
     ·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与文科大学生的交流第49-50页
     ·建立合理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第50-51页
     ·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第51-52页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第52页
   ·加强学校政治文化建设第52-57页
     ·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第52-53页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第53-55页
     ·加强高校网络建设第55-56页
     ·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工作第56-57页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素质第57-62页
     ·提高对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第57-58页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第58-59页
     ·加强政治实践教育环节,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第59-62页
第6章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评析
下一篇:山东沿海固着亚目缘毛类纤毛虫的分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