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引言 | 第16页 |
1 SOD 的研究进展 | 第16-37页 |
·SOD 的发现与命名 | 第16-17页 |
·SOD 的分布与类型 | 第17-19页 |
·SOD 的结构和性质 | 第19-24页 |
·SOD 的结构 | 第19-22页 |
·SOD 的理化性质 | 第22-24页 |
·SOD 的分子生物学 | 第24-32页 |
·SOD 基因 | 第24-25页 |
·SOD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第25-29页 |
·SOD 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29-31页 |
·转SOD 基因研究 | 第31-32页 |
·SOD 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 第32-35页 |
·机体内自由基的形成 | 第32-33页 |
·机体内自由基(包括活性氧)的清除 | 第33页 |
·SOD 与疾病 | 第33-34页 |
·SOD 与衰老 | 第34页 |
·SOD 与植物的抗病性 | 第34-35页 |
·SOD 的功能与应用 | 第35-37页 |
·SOD 的功能 | 第35-36页 |
·SOD 的应用 | 第36-37页 |
2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立题依据 | 第37-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热稳定CU, ZN-SOD 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 第40-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供试菌株 | 第40-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固体PDA 培养基 | 第41页 |
·液体Casein 培养基 | 第41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1-42页 |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试剂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50页 |
·液体发酵培养 | 第42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SOD 产生的影响 | 第42页 |
·最佳盐析条件的确定 | 第42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42-43页 |
·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酶的活力单位 | 第43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3页 |
·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3-44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43页 |
·DEAE-Sepharose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43页 |
·Phenyl-Sepharose 疏水柱层析 | 第43-44页 |
·纯度鉴定 | 第44-46页 |
·电泳操作步骤 | 第44-4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SDS-PAGE 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 | 第46-47页 |
·凝胶过滤层析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 第47页 |
·SOD 的非变性电泳(PAGE)及电泳的活性染色 | 第47页 |
·SOD 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47页 |
·SOD 的活性染色 | 第47页 |
·凝胶的配制 | 第47页 |
·SOD 性质的研究 | 第47-49页 |
·SOD 的反应最适温度 | 第47-48页 |
·SOD 的反应最适pH 值 | 第48-49页 |
·SOD 的热稳定性 | 第49页 |
·SOD 的pH 值稳定性 | 第49页 |
·SOD 的种类的测定 | 第49页 |
·N-端氨基酸测定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不同培养时间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最佳盐析条件的确定 | 第50-52页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52-55页 |
·DEAE-Sepharose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52-53页 |
·Phenyl-Sepharose 疏水柱层析 | 第5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纯化过程总表 | 第53-5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量和纯度鉴定 | 第54-55页 |
·SOD 的特性研究 | 第55-59页 |
·最适反应温度 | 第55页 |
·最适反应pH | 第55-57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57-58页 |
·酶的pH 稳定性 | 第58页 |
·酶的种类测定 | 第58-59页 |
·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6页 |
·关于研究结果 | 第60-62页 |
·关于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今后还应开展的工作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CU, ZN-SOD基因的CDNA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66-9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78页 |
·材料 | 第66-68页 |
·供试菌株 | 第66-67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67页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67页 |
·仪器 | 第67页 |
·培养基 | 第67页 |
·溶液配制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8页 |
·引物设计 | 第68-69页 |
·总RNA 的提取(Trizol 法) | 第69页 |
·紫外检测RNA 产率和纯度 | 第69-70页 |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70页 |
·目的基因cDNA 中间片段的分离 | 第70-75页 |
·目的基因cDNA 中间片段的扩增 | 第70-71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71-72页 |
·载体连接 | 第7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72-74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74-75页 |
·目的基因3’末端的分离(3’-RACE) | 第75-76页 |
·目的基因全长cDNA 的克隆 | 第76页 |
·全长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页 |
·Cu, Zn-SOD 成熟肽基因序列的分离 | 第76-77页 |
·Cu, Zn-SOD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77-78页 |
·Cu, Zn-SOD 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7页 |
·Cu, Zn-SOD 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77-78页 |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4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总RNA 的提取 | 第78-79页 |
·Cu, Zn-SOD 基因的分离 | 第79-84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Cu, Zn-SOD 基因中间片段的分离 | 第79-81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Cu, Zn-SOD 基因cDNA 3’-末端的分离 | 第81-82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Cu, Zn-SOD 基因全长cDNA 的分离及扩增片断的序列拼接 | 第82-84页 |
·Cu, Zn-SOD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84-90页 |
·Cu, Zn-SOD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85-86页 |
·Cu, Zn-SOD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86-87页 |
·Cu, Zn-SOD 氨基酸组成 | 第87-90页 |
·Cu, Zn-SOD 成熟肽基因序列的分离 | 第90页 |
·Cu, Zn-SOD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90-94页 |
·Cu, Zn-SOD 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0-92页 |
·Cu, Zn-SOD 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92页 |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92-94页 |
3 讨论 | 第94-96页 |
·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总RNA 的提取 | 第94页 |
·构建表达载体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94-95页 |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95-96页 |
第四章 嗜热子囊菌光孢变种 MN-SOD 基因的CDNA 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96-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4页 |
·材料 | 第96-97页 |
·供试菌株 | 第96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96页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96页 |
·仪器 | 第96页 |
·培养基 | 第96页 |
·溶液配制 | 第96-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7-104页 |
·引物设计 | 第97-98页 |
·总RNA 的提取(Trizol 法) | 第98页 |
·紫外检测RNA 产率和纯度 | 第98页 |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98页 |
·目的基因cDNA 中间片段的分离 | 第98-99页 |
·目的基因3’末端的分离(3’-RACE) | 第99页 |
·目的基因5’末端的分离(5’-RACE) | 第99-104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99-100页 |
·cDNA 第一链的纯化 | 第100页 |
·cDNA 第一链的加尾 | 第100-101页 |
·RACE-PCR 扩增 | 第101-102页 |
·二次PCR(巢式PCR) | 第102-103页 |
·琼脂糖凝胶纯化特异DNA 片断 | 第103-104页 |
·目的基因全长cDNA 的克隆 | 第104页 |
·全长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8页 |
·Mn-SOD 基因的分离 | 第104-110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Mn-SOD 基因中间片段的分离 | 第104-106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Mn-SOD 基因cDNA3’-末端的分离 | 第106-107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Mn-SOD基因cDNA 5’-末端的分离 | 第107-109页 |
·T. aurantiacus var. levisporus Mn-SOD 基因全长cDNA 的分离及扩增片断的序列拼接 | 第109-110页 |
·Mn-SOD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110-118页 |
·Mn-SOD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112-113页 |
·Mn-SOD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113-115页 |
·Mn-SOD 氨基酸组成 | 第115-118页 |
3. 讨论 | 第118-12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21-123页 |
1. 结论 | 第121-122页 |
2. 建议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