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概念梳理 | 第13-15页 |
一、“低保”对象 | 第13-14页 |
二、“低保”对象动态变化 | 第14页 |
三、“低保”对象动态化管理 | 第14-15页 |
四、福利依赖 | 第15页 |
五、城市低保制度“身份化”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一、“低保”对象动态化管理研究 | 第16-18页 |
二、“低保”制度的非预期后果 | 第18-22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 第23-2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化管理机制 | 第25-38页 |
第一节“低保”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29页 |
一、产生背景 | 第25-27页 |
二、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第二节“低保”制度的界定与特征 | 第29-32页 |
一、界定 | 第29-30页 |
二、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第三节“低保”对象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 第32-38页 |
一、进入机制 | 第32-34页 |
二、退出机制 | 第34-38页 |
第三章 青岛市市南区”低保”对象动态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38-55页 |
第一节 青岛市市南区“低保”制度工作概况 | 第38-40页 |
第二节 青岛市市南区“低保”对象动态变化的基本情况 | 第40-45页 |
一、申请“低保”应具备的条件 | 第40页 |
二、进入“低保”制度的程序 | 第40-41页 |
三、“低保”对象的分类施保 | 第41页 |
四、“低保”对象的专项配套政策 | 第41页 |
五、“低保”对象动态变化的基本情况 | 第41-45页 |
第三节 青岛市市南区“低保”对象动态变化分析 | 第45-55页 |
一、“低保”对象数量变化规律 | 第46-50页 |
二、“低保”对象的构成规律 | 第50-53页 |
三、“低保”对象的动态化管理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青岛市市南区“低保”对象动态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55-67页 |
第一节“低保”对象动态变化的客观原因分析 | 第55-64页 |
一、经济因素 | 第55-59页 |
二、社会因素 | 第59-60页 |
三、政策因素 | 第60-64页 |
第二节“低保”对象动态变化的主观原因分析 | 第64-67页 |
一、“被动低保” | 第64-65页 |
二、“主动低保”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城市低保制度“身份化”的产生、特征及影响 | 第67-77页 |
第一节 何为城市低保制度“身份化”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城市低保制度“身份化”产生的原因 | 第68-70页 |
一、宏观原因 | 第68-69页 |
二、制度原因 | 第69页 |
三、外部原因 | 第69-70页 |
四、人为原因 | 第70页 |
第三节 城市低保制度“身份化”的基本特征 | 第70-72页 |
一、地域性 | 第70-71页 |
二、全面性 | 第71页 |
三、高额性 | 第71页 |
四、稳定性 | 第71页 |
五、“不劳而获”性 | 第71-72页 |
六、随意性 | 第72页 |
第四节 城市低保制度“身份化”的非预期后果 | 第72-77页 |
第六章 解决对策——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 第77-83页 |
第一节 宏观经济方面 | 第77-78页 |
第二节 社会大众层面 | 第78-79页 |
第三节 个人思想方面 | 第79-80页 |
第四节 制度政策方面 | 第80-83页 |
结束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