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课题的来源、性质第12页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3-17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7页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7页
 参考文献第17-22页
第2章 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及其结构特性第22-30页
   ·引言第22页
   ·中国古代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其建筑的影响第22-24页
   ·中国古代建筑施用木材的原因第24-25页
   ·木材的基本特性第25-27页
   ·木结构柱构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第27-28页
   ·思考与总结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0页
第3章 构件的榫卯连接方式及其抗震性能第30-43页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的榫卯连接方式第30-32页
   ·大木作结构中榫卯的应用第32-34页
   ·榫卯节点的受力行为和破坏状态第34-41页
   ·小结与基本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3页
第4章 斗栱的结构行为第43-90页
   ·斗栱的起源与演变第43-77页
   ·斗栱结构静力与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第77-89页
     ·概述第77页
     ·斗栱结构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第77-83页
     ·斗栱竖向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第83-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第5章 雀替、驼峰和隔架的结构作用第90-96页
   ·雀替的演变与功能第90-93页
   ·驼峰与隔架的功能第93-94页
   ·抹角栿的功能第94-95页
   ·结论第95页
 参考文献第95-96页
第6章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结构原则的演变及其性能研究第96-108页
   ·木构架的起源第96-99页
   ·木骨架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第99-102页
   ·梁架的科学意义第102-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8页
第7章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第108-161页
   ·概述第108页
   ·试验控制系统第108-110页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结构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第110-135页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第110-111页
     ·试验方案第111页
     ·试验现象第111-112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12-135页
   ·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结构节点加固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第135-159页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第135-136页
     ·试验方案第136-137页
     ·试验现象第137-138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38-159页
   ·基本结论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1页
第8章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动力特性的数值计算第161-171页
   ·概述第161页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61-163页
     ·斗栱、榫卯和柱根位置半刚性节点的计算模型第161页
     ·空间梁柱单元计算模型第161-163页
   ·结构体系的动力方程第163-164页
   ·结构振动的模态分析第164-165页
     ·阻尼及其对结构振型的影响第164页
     ·结构的自振频率与振型第164-165页
   ·计算结果第165-170页
   ·讨论与结论第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1页
结束语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73-17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第17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教学获奖情况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中学生物教师职后的专业化发展
下一篇:微表处改性乳化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