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国外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进展 | 第11-12页 |
·发达国家小麦区试承担单位及试验点特点 | 第11页 |
·发达国家试验育种机制特点 | 第11页 |
·国外小麦区试的内容与技术特点 | 第11-12页 |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对品种推广的作用 | 第12-16页 |
·不断评选出优良新品种满足生产需求 | 第12页 |
·区试成为小麦生产和育种的先导 | 第12页 |
·小麦品种更换及时解决了当时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 第12-16页 |
·对小麦用种安全及时采取措施 | 第16页 |
·山西省小麦类型及演变过程 | 第16-21页 |
·山西省小麦品种的类型 | 第16页 |
·山西省小麦品种演变的历史过程 | 第16-19页 |
·品种演变规律性特点 | 第19-21页 |
·品种更换的原因与过程 | 第21页 |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山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发展过程与现状 | 第23-29页 |
·山西省小麦品种的审定和区域试验发展过程 | 第23-25页 |
·发展初期 | 第23-24页 |
·基本停滞期 | 第24页 |
·恢复期 | 第24页 |
·创新完善期 | 第24-25页 |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沿用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点的选择 | 第25页 |
·试验区组设置 | 第25-26页 |
·预备试验的设置 | 第26页 |
·对照品种的选择 | 第26-27页 |
·品种参试的方式 | 第27页 |
·观察记载标准 | 第27页 |
·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 | 第27页 |
·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现行小麦区域试验存在问题 | 第29-33页 |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区试点不稳定管理困难 | 第29-30页 |
·区试人员素质较低培训机制有缺陷 | 第30页 |
·对品质指标重视不够 | 第30页 |
·品质测试手段与仪器设备缺乏 | 第30-31页 |
·技术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 第31-33页 |
·区域试验代表性 | 第31页 |
·过度类型品种的试验区划 | 第31页 |
·试验设计及操作中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方法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 第33-37页 |
·做好温光与品质生态区划 | 第33-34页 |
·山西省小麦品种温光生态区划 | 第33-34页 |
·采取措施提高小麦区试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承试人员素质 | 第34页 |
·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可靠的区域试验体系 | 第34页 |
·提高精确度的措施 | 第34-35页 |
·简化肥力划分等级 | 第34页 |
·增强适应性育种指导 | 第34页 |
·去除中水肥试验区组设置 | 第34-35页 |
·去除高标准选择试验地的要求 | 第35页 |
·强化区试点的投入,提高试验精度和代表性 | 第35页 |
·特殊专用品质品种的品比试验 | 第35页 |
·特殊专用性状必须突出,达到专用性状国家标准 | 第35页 |
·特殊专用小麦对产量性状不必苛求 | 第35页 |
·特殊专用小麦品种一般不需多点试验 | 第35页 |
·建立小麦区试的标准体系 | 第35页 |
·冬小麦常规品种区试标准 | 第35页 |
·冬小麦特殊优质专用小麦区试标准 | 第35页 |
·专用饲料小麦区试标准 | 第35页 |
·建立区试品种终审信息开发系统 | 第35-37页 |
·引进作用力分析法 | 第35-36页 |
·试验观察项目的改进 | 第36页 |
·建立山西省作物品种审定区试终端系统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9页 |
·山西省小麦品种区试工作发展过程 | 第37页 |
·山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从优化资源配置角度提出的改进建议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