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研究 | 第11-17页 |
·林草复合种植的概念及发展 | 第12页 |
·构建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意义 | 第12-14页 |
·生态效益明显化 | 第12-13页 |
·经济效益最优化 | 第13页 |
·社会效益综合化 | 第13-14页 |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4页 |
·环境科学理论 | 第14-15页 |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 第15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5-16页 |
·生态工程学原理 | 第16页 |
·水土保持学原理 | 第16-1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林地土壤水分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外界因素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17-18页 |
·土壤自身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18-19页 |
·林地土壤水分与林草生理特征研究 | 第19-20页 |
·林草植被蒸腾耗水研究 | 第19页 |
·土壤水分与植物光合速率研究 | 第19页 |
·土壤水分与林木耐旱性生理研究 | 第19-20页 |
·林草植被建设中的土壤水分研究 | 第20-23页 |
·林地土壤干层研究 | 第20-21页 |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 第21-22页 |
·植被结构与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 第22页 |
·林地水量平衡研究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内容 | 第24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 | 第24-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试验模式设计 | 第25页 |
·试验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土壤水分含量(v/v)测定 | 第26页 |
·土壤物理性质以及速效养分的测定 | 第26-27页 |
·树干茎流和树冠截留的测定 | 第27页 |
·林草生长状况的调查 | 第27页 |
·巨桉林地与其他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 | 第27-29页 |
·试验小区植被情况与经营特征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62页 |
·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 | 第29-57页 |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29-44页 |
·3种模式相同时间段土壤水分含量比较 | 第29-33页 |
·3种模式土壤水分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土壤水分含量月动态变化 | 第34-37页 |
·3种模式上层(0~15cm)土壤水分含量日变化比较 | 第37-41页 |
·模式Ⅰ(巨桉+牛鞭草)与模式Ⅱ(巨桉+鸭茅)上下层土壤水分含量比较 | 第41-44页 |
·林草复合系统中树干茎流与树冠截留对降雨的再分配 | 第44-46页 |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 第46-54页 |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土壤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变化特征 | 第47-54页 |
·3种林草复合模式林草生物量比较 | 第54-57页 |
·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较 | 第54-55页 |
·巨桉生长量比较 | 第55-57页 |
·巨桉林地与其他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 | 第57-61页 |
·产流特征分析 | 第57页 |
·产沙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推移质及其养分流失分析 | 第59-61页 |
·小结与建议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建议 | 第62页 |
5 全文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2-65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