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海拔梯度格局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前言第13页
1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垂直格局研究的取样技术第13-15页
     ·最小取样面积的确定第14页
     ·垂直格局样地取样方法第14-15页
   ·山地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垂直格局研究的测度方法第15-18页
     ·多样性指数的测定第15-17页
     ·生产力的测定第17-18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垂直变化模式第18-20页
     ·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变化模式第18-19页
     ·生产力的垂直变化模式第19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关系第19-20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0-21页
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4 研究方法第22-28页
   ·样地设置第22页
   ·样方设置第22页
   ·调查内容第22页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22-23页
   ·土壤养分的测定第23页
   ·重要值的计算第23页
   ·群落频度分级第23-24页
   ·群落生活型谱的绘制第24页
   ·种-面积曲线的拟合及最小面积的计算第24-25页
   ·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方法第25-26页
     ·α多样性的测度第25-26页
     ·β多样性的测度第26页
   ·生产力的分析方法第26-27页
     ·灌木生物量的测定第27页
     ·草本、地被、枯落物生物量的测定第27页
   ·气象资料的准备第27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7-28页
5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8-67页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特性第28-36页
     ·植物种类第28页
     ·样地植被特征第28-31页
     ·群落物种组成特征第31-33页
     ·群落生活型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第33页
     ·群落频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第33-36页
   ·灌丛群落最小面积及海拔梯度格局第36-41页
     ·灌丛群落种-面积曲线第36-38页
     ·灌丛群落种-面积曲线方程的拟合第38-39页
     ·灌丛群落最小面积第39-40页
     ·灌丛群落最小面积与海拔、坡向的关系第40-41页
   ·灌丛群落α多样性的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第41-43页
     ·灌丛群落α多样性指数第41-42页
     ·灌丛群落各α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性第42-43页
     ·坡向对灌丛群落α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第43页
     ·灌丛群落各α多样性指数的海拔梯度格局第43页
   ·灌丛群落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第43-49页
     ·灌丛群落β多样性的二元属性数据指标测度第43-47页
     ·灌丛群落β多样性的数量数据指标测度第47-49页
   ·灌丛群落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第49-54页
     ·灌丛生物量及分配第49页
     ·灌木层、草本层各器官生物量及分配第49-50页
     ·坡向对灌丛生物量的影响第50-52页
     ·灌丛群落生物量的海拔梯度格局第52-54页
   ·灌丛群落α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性第54-57页
     ·灌木α多样性与灌木生产力的关系第54-56页
     ·草本α多样性与草本生产力的关系第56-57页
   ·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57-63页
     ·各样地土壤水养特征第57-58页
     ·多样性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58-61页
     ·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61-63页
   ·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第63-65页
     ·灌木物种α多样性的逐步回归模型第64页
     ·草本物种α多样性的逐步回归模型第64页
     ·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第64-65页
   ·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生产力主导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第65-67页
6 结论与讨论第67-73页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特性、群落结构特征第67-68页
   ·灌丛群落最小面积及海拔梯度格局第68页
   ·灌丛群落α多样性及海拔梯度格局第68-69页
   ·灌丛群落β多样性及海拔梯度格局第69页
   ·灌丛群落生产力及海拔梯度格局第69-70页
   ·灌丛群落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关系第70页
   ·灌丛群落多样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第70-71页
   ·灌丛群落多样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第71页
   ·灌丛群落多样性、生产力主导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第71-73页
附表1第73-75页
附表2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隧道工程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在齐岳山隧道工程中应用研究
下一篇:超级电容器用钒氧化物基电极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