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三农"对信贷资金需求的现状分析 | 第14-23页 |
·"三农"含义的界定 | 第14-15页 |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异比较 | 第15-17页 |
·国家和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历年投入 | 第17-19页 |
·现行制度下信贷难的体制原因 | 第19-22页 |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 | 第19-21页 |
·信贷过程中的问题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农村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对"三农"信贷作用的比较 | 第23-34页 |
·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的定义 | 第23页 |
·内生金融的现状及分类 | 第23-27页 |
·内生金融现状 | 第23-25页 |
·内生金融分类 | 第25-27页 |
·内生金融产生原因 | 第27-28页 |
·金融抑制和制度性歧视 | 第27页 |
·两部门金融发展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在信贷过程中的比较 | 第28-33页 |
·时间效率 | 第28页 |
·贷款成本 | 第28-29页 |
·数量 | 第29-30页 |
·风险 | 第30页 |
·信息对称性 | 第30-31页 |
·贷款利率 | 第31-33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33-34页 |
第4章 "三农"信贷过程中担保机构的作用 | 第34-68页 |
·农户与外生金融之间的动态博弈 | 第34-38页 |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35-38页 |
·担保机构的定义和功能 | 第38-42页 |
·担保机构定义 | 第38页 |
·担保机构功能 | 第38-42页 |
·担保机构的形式 | 第42-44页 |
·两种不同担保机构在信贷博弈过程中的作用 | 第44-64页 |
·政府主导型担保机构的作用 | 第44-55页 |
·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的作用 | 第55-64页 |
·本章总结 | 第64-68页 |
第5章 担保机构支持"三农"信贷作用的差异比较 | 第68-75页 |
·我国东中西部"三农"问题现状 | 第68-70页 |
·典型地区担保机构概述 | 第70-72页 |
·浙江农业担保机构概况 | 第70-71页 |
·河南农业担保机构概况 | 第71-72页 |
·甘肃农业担保机构概况 | 第72页 |
·典型地区担保机构差异总结 | 第72-73页 |
·重视发展农业担保机构的措施 | 第73-75页 |
第6章 "三农"信贷获取中"第三方"的改革和完善措施 | 第75-81页 |
·"三农"信贷过程中的两大三方关系 | 第75-76页 |
·农村内生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 第76-78页 |
·重新准确审视和引导民间融资 | 第76页 |
·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76-77页 |
·搭建民间融资合法化的制度平台 | 第77-78页 |
·建立民间融资的监测体系 | 第78页 |
·发展农业担保机构的对策和建议 | 第78-81页 |
·拓宽担保资金来源渠道 | 第78页 |
·建立担保风险分散机制 | 第78-79页 |
·积极开展担保机构的业务创新 | 第79页 |
·对政策性担保进行市场化运作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