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16-19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情况 | 第16页 |
·气象与土壤 | 第16-17页 |
·水资源 | 第17页 |
·农牧业生产情况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雨水高效汇集、存贮与利用技术研究 | 第19-30页 |
·高效集雨面材料的研制与筛选 | 第19-23页 |
·集流面材料的初选 | 第19页 |
·主要集流面材料技术参数研究 | 第19-22页 |
·全年设计可集水量及集流场单位投资的分析计算 | 第22-23页 |
·集流面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法 | 第23页 |
·屋顶和庭院集流面工程 | 第23页 |
·塬面、庭院和路面新型HEC高效集流面建造技术 | 第23页 |
·示范区雨水高效汇集工程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 第23-24页 |
·集雨存贮工程的设计 | 第24-28页 |
·旱井 | 第24-25页 |
·水窖 | 第25-26页 |
·水窑 | 第26-27页 |
·橡塑水窖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雨水集蓄节水灌溉系统试验研究 | 第30-47页 |
·集雨补灌制度试验设计 | 第30页 |
·试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试验处理设计 | 第30页 |
·提水设备与技术研究及筛选 | 第30-31页 |
·集雨节水补灌技术试验与筛选 | 第31-34页 |
·膜下滴灌技术 | 第31-32页 |
·抗旱坐水种补灌技术 | 第32-33页 |
·微喷灌技术 | 第33页 |
·微喷技术 | 第33页 |
·集雨补灌技术试验筛选结果 | 第33-34页 |
·主要作物集雨补灌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 | 第34-44页 |
·试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4页 |
·玉米集雨补灌灌溉制度 | 第34-41页 |
·谷子集雨补灌灌溉制度 | 第41-43页 |
·西瓜集雨补灌灌溉制度 | 第43-44页 |
·农作物集雨补灌模式研究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 第47-57页 |
·半干旱区集雨补灌旱作农业总体集成模式的提出 | 第47-48页 |
·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北部生态环境建设和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47页 |
·半干旱区集雨补灌旱作农业总体集成模式的提出 | 第47页 |
·发展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构建黄土高原北部集雨补灌旱作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48页 |
·半干旱区集雨补灌旱作农业总体集成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48-49页 |
·模式的基本结构与模块构成 | 第48-49页 |
·总体集成模式框图 | 第49页 |
·总体模式的生产应用子模式 | 第49-56页 |
·集雨高效种植型子模式 | 第50页 |
·集雨生态畜牧型子模式 | 第50-51页 |
·庭院集雨经济型子模式 | 第51-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