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基础 | 第8-19页 |
一、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8-11页 |
(一) 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8页 |
(二) 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和成熟 | 第8-11页 |
二、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1-19页 |
(一) 统一说 | 第11-14页 |
(二) 非统一说 | 第14-17页 |
(三) 统一说、非统一说之对抗与融合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不当得利制度与物权行为无因性 | 第19-29页 |
一、物权行为理论视野下的不当得利审视 | 第19-22页 |
(一) 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均有效成立的情形 | 第20页 |
(二) 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均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的情形 | 第20页 |
(三) 债权行为有效,但物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的情形 | 第20-21页 |
(四) 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但物权行为有效成立的情形 | 第21页 |
(五) 债权行为依法被解除的情形 | 第21-22页 |
二、物权行为理论前提下的不当得利是否牺牲交易公正的辨析 | 第22-25页 |
(一) 所有权转化为债权是“法律的决断” | 第22-23页 |
(二) 不当得利请求权符合现代财产权债权化的趋势 | 第23页 |
(三) 物权行为的“中性”特征通过不当得利得以匡正 | 第23-24页 |
(四) 对物权行为无因性悖论的反驳 | 第24-25页 |
三、不当得利与物权行为无因性之间关系的深入考察 | 第25-29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不当得利的存在提供了空间 | 第27-28页 |
(二) 不当得利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权行为无因性提出了要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 第29-38页 |
一、一方受有利益 | 第29-30页 |
二、他方受有损害 | 第30-32页 |
三、受益与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 第32-33页 |
四、无法律上的原因 | 第33-38页 |
第四章 不当得利的法律冲突 | 第38-42页 |
一、不当得利类型的冲突 | 第38-39页 |
二、构成要件的冲突 | 第39页 |
三、请求权竞合引起的冲突 | 第39-40页 |
四、其他具体规定之冲突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涉外不当得利的识别 | 第42-46页 |
一、识别的依据 | 第42-43页 |
二、关于识别的几个问题 | 第43-46页 |
第六章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 第46-59页 |
一、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在国际私法上的地位 | 第46-47页 |
二、不当得利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 | 第47-55页 |
(一) 直接法律适用规则(硬性冲突规则) | 第47-50页 |
(二) 弹性法律适用规则 | 第50-53页 |
(三) 间接法律适用规则 | 第53-55页 |
三、不当得利法律适用规则的构造模式 | 第55-59页 |
(一) 单一规则模式 | 第55-56页 |
(二) 复合模式 | 第56-59页 |
第七章完善我国涉外不当得利的识别及法律适用制度 | 第59-62页 |
一、我国涉外不当得利识别制度的现状及立法完善 | 第59-60页 |
二、涉外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及立法建议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书目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