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三)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5页 |
一、哲学诠释学的理解观及其与教学的联系 | 第15-25页 |
(一) 诠释学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二) 哲学诠释学的理解观 | 第16-21页 |
(三) 理解与教学意义的生成 | 第21-25页 |
二、教学理解的遮蔽与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一) 教学理解的遮蔽与失落 | 第25-29页 |
(二) 教学理解被遮蔽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三、理解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第33-42页 |
(一) 理解性教学的内涵 | 第33-37页 |
(二) 理解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37-42页 |
四、理解性教学的基本观点 | 第42-60页 |
(一) 理解性教学的目的观 | 第42-46页 |
(二) 理解性教学的师生观 | 第46-50页 |
(三) 理解性教学的内容观 | 第50-53页 |
(四) 理解性教学的过程观 | 第53-56页 |
(五) 理解性教学的评价观 | 第56-60页 |
五、走向实践的理解性教学 | 第60-71页 |
(一) 在理解性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第60-63页 |
(二) 理解性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 第63-71页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