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9页 |
一、对诉讼调解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 诉讼调解与诉讼外调解的区别 | 第10页 |
(二) 诉讼调解与诉讼和解的区别 | 第10-11页 |
二、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1-18页 |
(一) 对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简要历史考察 | 第11-14页 |
(二) 我国诉讼调解的发展现状 | 第14-18页 |
1、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2、人民法院调解工作改革的情况 | 第15-18页 |
三、诉讼调解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8-26页 |
(一) 诉讼调解的价值 | 第18-21页 |
1、有利于彻底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 第18-19页 |
2、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办案效率 | 第19-20页 |
3、有利于减轻法院执行压力,节约司法资源 | 第20-21页 |
(二) 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 | 第21-26页 |
1、诉讼调解制度的存在符合国人的道德观、伦理观 | 第22-23页 |
2、诉讼调解与判决相比有其独有的优势 | 第23-25页 |
3、诉讼调解是实现法律效益最大化的有效载体 | 第25-26页 |
四、对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 | 第26-31页 |
(一) 调解意识逐步淡化 | 第26页 |
(二) 调解工作缺乏激励机制 | 第26-27页 |
(三)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诉讼调解的排斥 | 第27-28页 |
(四) 案件数量增长过快,审判力量不足 | 第28-29页 |
(五) 法官结构发生变化,调解能力不足 | 第29页 |
(六) 人民调解的功能弱化 | 第29-30页 |
(七) 现行诉讼调解原则过于僵化 | 第30-31页 |
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31-40页 |
(一) 法院调解 | 第32-35页 |
1、美国的法院调解 | 第32页 |
2、日本的民事调解 | 第32-34页 |
3、我国台湾地区的诉前调解 | 第34-35页 |
(二) 诉讼和解 | 第35-37页 |
1、美国的诉讼和解 | 第35-36页 |
2、日本的诉讼和解 | 第36-37页 |
3、我国台湾地区的诉讼和解 | 第37页 |
(三) 结论 | 第37-40页 |
六、重构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建议 | 第40-49页 |
(一) 确立调审并重的指导思想与理念 | 第40-41页 |
(二) 强化调解意识,完善调解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三) 建立并实行“调判适度分工”制度 | 第42-43页 |
(四) 确立诉讼和解制度 | 第43-44页 |
(五) 确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相衔接的制度 | 第44-46页 |
(六) 重新确立诉讼调解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七) 探索多元化的诉讼调解方式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