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3页 |
·古生菌(Archaea) | 第17-21页 |
·古生菌的概念 | 第17-19页 |
·古生菌的分类 | 第19-20页 |
·古生菌的特征 | 第20-21页 |
·嗜盐古生菌(Halophilic Archaea) | 第21-23页 |
·嗜盐古生菌概述 | 第21-22页 |
·嗜盐古生菌研究及其发展 | 第22-23页 |
·古生菌噬菌体(Archaeal Virus) | 第23-31页 |
·古生菌噬菌体概述 | 第23-24页 |
·嗜盐古生菌噬菌体相关研究 | 第24-29页 |
·嗜盐古生菌溶源性噬菌体 | 第29-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嗜盐古生菌溶原噬菌体基本性质研究 | 第33-79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菌株和DNA | 第33-34页 |
·菌株 | 第33-34页 |
·DNA | 第34页 |
·试剂、仪器及溶液 | 第34-36页 |
·试剂 | 第34-35页 |
·仪器耗材 | 第35页 |
·溶液及培养基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2页 |
·菌株的接种及培养 | 第36-37页 |
·嗜盐古生菌的接种及培养 | 第36页 |
·大肠杆菌DH5α及BL21的接种培养 | 第36-37页 |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第37页 |
·噬菌体SNJ1丝裂霉素C(MMC)诱导方法 | 第37页 |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 第37-38页 |
·噬菌体SNJ1的纯化 | 第38页 |
·噬菌体SNJ1的形态观察 | 第38页 |
·噬菌体SNJ1基因组的提取 | 第38-39页 |
·噬菌体蛋白质谱分析 | 第39页 |
·噬菌体预测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39-41页 |
·引物设计 | 第39-40页 |
·噬菌体衣壳蛋白基因序列的扩增 | 第4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0页 |
·PCR产物的回收、酶切及纯化 | 第40-41页 |
·转化子的检测 | 第41页 |
·噬菌体预测衣壳蛋白基因的异源表达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78页 |
·嗜盐古生菌噬菌体SNJ1的诱导 | 第42-45页 |
·宿主Natrinema sp.J7-1自释放噬菌体SNJ1 | 第42-43页 |
·噬菌体SNJ1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宿主诱导释放噬菌体SNJ1 | 第44-45页 |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 第45-49页 |
·破细胞条件 | 第45-46页 |
·敏感菌CFU和其浊度OD_(600)之间关系的确定 | 第46-47页 |
·一步生长曲线感染比例系数(MOI)的确定 | 第47-48页 |
·噬菌体SNJ1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 第48-49页 |
·噬菌体SNJ1稳定性研究 | 第49-53页 |
·氯仿对噬菌体SNJ1的影响 | 第49-50页 |
·温度对噬菌体SNJ1的影响 | 第50-51页 |
·pH对噬菌体SNJ1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盐离子浓度对噬菌体SNJ1的影响 | 第52-53页 |
·噬菌体SNJ1脂肪酸分析 | 第53-55页 |
·噬菌体SNJ1的形态观察 | 第55-57页 |
·噬菌体SNJ1遗传物质性质的鉴定 | 第57-60页 |
·噬菌体SNJ1基因组核酸酶鉴定 | 第57-59页 |
·噬菌体SNJ1基因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 | 第59页 |
·噬菌体SNJ1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 第59-60页 |
·噬菌体SNJ1蛋白质的鉴定和分析 | 第60-68页 |
·噬菌体蛋白质SDS-PAGE鉴定 | 第60-61页 |
·噬菌体蛋白质MALDI-TOF质谱检测 | 第61-62页 |
·噬菌体蛋白质LC-MS/MS质谱检测 | 第62-64页 |
·噬菌体SNJ1蛋白质的信息学分析 | 第64-68页 |
·噬菌体预测的ATPase相关分析 | 第68-69页 |
·噬菌体SNJ1预测衣壳蛋白的免疫学检测 | 第69-78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获得 | 第70-71页 |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鉴定转化子 | 第71-72页 |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及鉴定 | 第72页 |
·大、小衣壳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的分析 | 第72-75页 |
·异源表达产物的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75页 |
·Western Blot检测 | 第75-77页 |
·胶体金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三章 嗜盐古生菌溶原体系的研究分析 | 第79-103页 |
·实验材料 | 第79-82页 |
·菌株和DNA | 第79-80页 |
·菌株 | 第79-80页 |
·DNA | 第80页 |
·试剂、仪器及溶液 | 第80-82页 |
·试剂 | 第80页 |
·仪器耗材 | 第80-81页 |
·溶液及培养基 | 第81-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8页 |
·嗜盐古生菌基因组提取 | 第82页 |
·嗜盐古生菌质粒提取 | 第82页 |
·碱裂解法提质粒 | 第82页 |
·手提大质粒 | 第82页 |
·质粒pHH205和pJ7-Ⅰ的PCR鉴定 | 第82-83页 |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第83-84页 |
·环境样品的预处理 | 第84页 |
·盐矿岩芯样品的预处理 | 第84页 |
·盐矿卤水样品的处理 | 第84页 |
·环境样品的接种及培养 | 第84-85页 |
·盐矿岩芯样品的接种及培养 | 第84-85页 |
·盐矿卤水样品的接种及培养 | 第85页 |
·平板单菌落的分离 | 第85页 |
·嗜盐古生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85-86页 |
·低渗破壁法提取基因组 | 第85页 |
·试剂盒提取基因组 | 第85-86页 |
·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PCR鉴定 | 第86-87页 |
·引物设计 | 第86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的扩增 | 第86页 |
·序列测定及序列比对 | 第86-87页 |
·系统发育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 | 第87-8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101页 |
·宿主菌与敏感菌全基因组测序 | 第88页 |
·溶原菌株及质粒消除菌株的相关研究 | 第88-94页 |
·溶原菌株LJ7的获得 | 第89页 |
·溶原菌株的鉴定 | 第89-91页 |
·溶原菌株相关基本性质研究 | 第91-93页 |
·质粒消除菌株相关基本性质研究 | 第93-94页 |
·噬菌体SNJ1敏感菌的相关研究 | 第94-101页 |
·敏感菌16S rRNA的分析 | 第94-95页 |
·Natrinema属相关菌株感染检测 | 第95页 |
·再从应城盐矿进行嗜盐古生菌分离鉴定 | 第95-101页 |
·讨论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嗜盐古生菌遗传转化的初步尝试 | 第103-1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03-104页 |
·菌株和DNA | 第103页 |
·菌株 | 第103页 |
·DNA | 第103页 |
·试剂、仪器及溶液 | 第103-104页 |
·试剂 | 第103-104页 |
·仪器耗材 | 第104页 |
·溶液及培养基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9页 |
·制备原生质体 | 第104-105页 |
·原生质体恢复 | 第105页 |
·抗生素对Natrinema sp.J7-2的处理 | 第105页 |
·美维诺林(Mevinolin)对J7-2的处理 | 第105页 |
·新生霉素(Novobiocin)对J7-2的处理 | 第105页 |
·对质粒pHH205的改造 | 第105-108页 |
·查找和定位新生霉素抗性基因 | 第105-107页 |
·特异性扩增新生霉素抗性基因 | 第107-108页 |
·酶切质粒pHH205后去磷酸化 | 第108页 |
·嗜盐古生菌的遗传转化 | 第108-109页 |
·Natrinema sp.J7-2的PEG介导转化 | 第108-109页 |
·H.volcanii DS52的PEG介导转化 | 第109页 |
·实验结果 | 第109-117页 |
·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2原生质体制备及恢复 | 第109-112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原生质体制备及恢复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不同浓度PEG处理后对原生质体恢复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2的抗生素耐受试验 | 第112-113页 |
·Natrinema sp.J7-2和H.volcanii DS52的遗传转化 | 第113-117页 |
·Natrinema sp.J7-2的遗传转化 | 第114-115页 |
·H.volcanii DS52的遗传转化 | 第115-117页 |
·讨论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总结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