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前言 | 第14-21页 |
1. 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含油气系统研究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4. 江陵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43页 |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21-24页 |
·沉积地层 | 第21-24页 |
·断陷阶段基性火山岩发育 | 第24页 |
·区域断裂发育特征 | 第24-26页 |
·北西向断裂 | 第24-25页 |
·北东向断裂 | 第25页 |
·南北向断裂 | 第25-26页 |
·基本构造区划 | 第26-28页 |
·江陵凹陷及其周缘重磁场特征 | 第26-28页 |
·江陵凹陷及其周缘构造区划 | 第28页 |
·断陷发育特征 | 第28-30页 |
·A型箕状断陷 | 第28-30页 |
·B型断陷 | 第30页 |
·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 | 第30-36页 |
·基底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 | 第32-33页 |
·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 | 第33-36页 |
·江陵凹陷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36-43页 |
·江陵凹陷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36-39页 |
·湖盆层序地层模式 | 第39-40页 |
·江陵凹陷沉积相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二章 江陵凹陷构造特征 | 第43-82页 |
·地震地质解释 | 第43-46页 |
·江陵凹陷基本构造单元 | 第46-55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46-47页 |
·各单元构造特征 | 第47-55页 |
·盆地演化 | 第55-66页 |
·构造运动特征及期次 | 第55-56页 |
·沉降特征分析 | 第56-61页 |
·演化特征 | 第61-66页 |
·江陵凹陷基本构造样式 | 第66-72页 |
·伸展型构造样式 | 第66-70页 |
·压缩型构造样式 | 第70-71页 |
·复合型构造样式 | 第71-72页 |
·局部构造与圈闭特征 | 第72-82页 |
·局部构造发育状况及圈闭类型 | 第72-75页 |
·典型圈闭描述 | 第75-82页 |
第三章 烃源岩与油源对比 | 第82-127页 |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评价 | 第82-107页 |
·有机质数量 | 第82-89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89-97页 |
·有机质的成熟度 | 第97-105页 |
·烃源岩评价 | 第105-107页 |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7-119页 |
·原油族组成特征 | 第107页 |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 | 第107-109页 |
·甾萜化合物组成特征 | 第109-114页 |
·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114-117页 |
·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 第117-118页 |
·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118-119页 |
·油源地球化学对比 | 第119-127页 |
·油-油对比 | 第120-122页 |
·油-源对比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江陵凹陷含油气系统 | 第127-163页 |
·含油气系统划分 | 第127-130页 |
·油气地质背景 | 第127页 |
·含油气系统划分 | 第127-130页 |
·Es~上-Ex~下→K-Ex~下-Ej(!)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 | 第130-141页 |
·次级含油气系统区带划分 | 第130-131页 |
·Es~上-Ex~下→K-Ex~下-Ej(!)含油气系统成藏要素分析 | 第131-141页 |
·含油气系统模拟 | 第141-163页 |
·含油气系统模拟方法和参数选取 | 第142-148页 |
·单井一维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及讨论 | 第148-153页 |
·二维剖面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及讨论 | 第153-159页 |
·Es-Ex-Ej-Eq-k(!)含油气系统形成及演化特征 | 第159-160页 |
·Es-Ex-Ej-Eq-k(!)含油气系统油气充注分析 | 第160-163页 |
第五章 ES~上-EX~下→K-EX~下-EJ(!)含油气系统的成藏作用分析 | 第163-200页 |
·典型油气田(藏)解剖 | 第163-171页 |
·花园油田成藏特征 | 第163-164页 |
·沙市油田 | 第164-166页 |
·谢凤桥油田 | 第166-171页 |
·通道系统与成藏方式 | 第171-174页 |
·通道系统 | 第171-172页 |
·油气成藏方式 | 第172-174页 |
·油气运移 | 第174-186页 |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174-178页 |
·油气运移时期 | 第178-179页 |
·油气运移方向 | 第179-185页 |
·油气运移指向 | 第185-186页 |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186-196页 |
·圈闭形成史 | 第187-188页 |
·古隆起控油最有利 | 第188页 |
·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喜山运动为油气运聚创造了动力条件 | 第188-189页 |
·火山活动特征及控油作用 | 第189-192页 |
·盐构造特征及控油作用 | 第192-196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96-200页 |
·成藏期 | 第197-198页 |
·成藏模式 | 第198-200页 |
第六章 油气分布与评价 | 第200-218页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200-204页 |
·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成藏的范围 | 第200页 |
·早期盆地格架控制源、储分布 | 第200-201页 |
·中晚期盆地构造格架,控制油气的富集 | 第201页 |
·断层的沟通作用对油气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 | 第201-202页 |
·储层发育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 第202-203页 |
·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成、运聚时期时间上的匹配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 第203页 |
·控制荆沙组成藏的因素 | 第203-204页 |
·油气富集规律 | 第204页 |
·临近南部洼陷带主要烃源区内的正向构造带及凹陷中隆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带 | 第204页 |
·早期发育、多期活动、规模较大断裂带两侧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 | 第204页 |
·新沟嘴组下段源-储层发育交织带有利于油气富集 | 第204页 |
·区带评价 | 第204-209页 |
·评价原则 | 第204-205页 |
·评价结果 | 第205-209页 |
·圈闭评价 | 第209-218页 |
·评价方法 | 第209-211页 |
·圈闭评价结果 | 第211-218页 |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18-222页 |
致谢 | 第222-22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3-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