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大沐浴花腰傣稻米文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前言第10-22页
 (一) 人类学视野中的物质与文化第10-12页
 (二) 稻米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第12-15页
 (三) 花腰傣社会中的稻米第15-17页
 (四) 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五) 理论运用第18-19页
 (六) 研究意义第19-22页
一、花腰傣的生活环境第22-27页
 (一) 漠沙镇概况第22-23页
 (二) 大沐浴村名来历第23-24页
 (三) 村寨选址及建设第24-25页
 (四) 民族概况第25-27页
二、花腰傣生产生活中的稻米第27-36页
 (一) 传统生计方式的延续第27-29页
  1、百越民族的稻作生计方式第27-28页
  2、花腰傣沿袭稻作生产第28-29页
 (二) 现代生产方式的变迁第29-31页
  1、种植类型的变化第29-30页
  2、生产机具的变化第30-31页
 (三) 花腰傣生活中的稻米第31-36页
  1、稻米类型第31-32页
  2、稻米的物质属性第32-36页
三、稻米衍生的文化第36-49页
 (一) 衍生的稻米文化第36-37页
  1、稻米超越食物的意义第36-37页
  2、衍生的稻米文化第37页
 (二) 稻米文化的功能第37-49页
  1、生理需求的满足第39-40页
  2、心理和社会需求的实现第40-49页
四、花腰傣稻米文化的文化内涵第49-62页
 (一) 生态适应与文化(样式)选择第49-51页
  1、生态适应下的稻作生产第49-50页
  2、文化选择适应下的稻米文化第50-51页
 (二) 花腰傣生存、发展的基础第51-53页
  1、稻米的物质意义第51-52页
  2、稻米文化的指导性作用第52-53页
 (三) 象征与符号的彰显第53-56页
  1、审美观念影响下的稻米产品第53-55页
  2、稻米及制品的象征与符号化第55-56页
 (四) 社会网络纽带的粘合剂第56-59页
  1、稻米及制品为人类提供持续性接触的可能第56-57页
  2、社会(网络)关系的联结物第57-59页
 (五) 凝聚和维系族群认同的内在黏合力第59-62页
  1、集体记忆的再现第59-60页
  2、花腰傣民族性格的筑构第60-62页
结语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附录1第70-79页
附录2 (大沐浴照片)第79-92页
后记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昆明市W社区中的布依族流动人口为例
下一篇:民族地区行政成本的财政控制措施研究--以红河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