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41页 |
第1章 与产量有关的大豆光合生理与株型性状的研究 | 第14-27页 |
·大豆光合作用性状的研究 | 第14-17页 |
·生物量与收获指数 | 第17-22页 |
·大豆株型的研究 | 第22-24页 |
·展望 | 第24-27页 |
第2章 作物耐低磷性的研究 | 第27-33页 |
·磷效率的定义 | 第27-28页 |
·植物磷高效机理 | 第28-31页 |
·磷效率的遗传规律及磷高效品种的选育 | 第31-33页 |
第3章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 | 第33-41页 |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3-34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34-37页 |
·大豆遗传图谱及QTL定位研究展望 | 第37-41页 |
第二篇 研究报告 | 第41-92页 |
第4章 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总体思路 | 第41-4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1-42页 |
·本研究的总体路线 | 第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植物材料与连锁图谱构建 | 第42-43页 |
·性状鉴定及数据纪录 | 第43-44页 |
·统计及OTL分析 | 第44-46页 |
第5章 大豆三个株型相关性状基因QTL的定位及其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6-50页 |
·曲茎(sb)、有限生长习性(Dt1)位点和株高QTLs的定位 | 第46-47页 |
·三个株型性状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7-48页 |
·曲茎和正常茎家系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8-50页 |
第6章 大豆表观生物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与产量及其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学剖析 | 第50-61页 |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农型变异 | 第50-53页 |
·QTL检测 | 第53-58页 |
·株高、熟期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产量、表现收获指数间的相关 | 第58-59页 |
·表观生物产量与表现收获指数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59-61页 |
第7章 大豆叶绿素含量、叶片衰老和光合性状QTL的定位及其与产量的关联分析 | 第61-76页 |
·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绿素含量产量的相关及其QTL分析 | 第61-69页 |
·表型变异统计分析 | 第61-63页 |
·不同生育期叶绿素相对含量的QTL定位 | 第63-68页 |
·叶绿素QTL与产量QTL的共位性 | 第68页 |
·不同时期叶绿素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 第68-69页 |
·大豆叶片衰老QTL的初步定位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 | 第69-72页 |
·表型变异和广义遗传率 | 第69-70页 |
·叶片衰老与籽粒产量的相关 | 第70页 |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叶片衰老QTL | 第70-72页 |
·大豆光合性状QTL的初步定位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 | 第72-76页 |
·光合性状表型变异 | 第72页 |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72-73页 |
·光合性状QTL的定位 | 第73-76页 |
第8章 大豆耐低磷性QTL的定位 | 第76-82页 |
·表型变异与广义遗传率 | 第76-78页 |
·与苗期耐磷缺乏有关的性状 | 第78-79页 |
·与耐P缺乏有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79-82页 |
第9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2-92页 |
·大豆三个株型基因(QTL)的定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通过QTL定位进行表观生物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与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学剖析 | 第83-84页 |
·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及QTL分析 | 第84-87页 |
·有关叶片衰老与产量的关系及其QTL分析 | 第87-88页 |
·光合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及QTL分析 | 第88-89页 |
·大豆苗期耐低磷性及QTL检测 | 第89-90页 |
·全文小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