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耕作学与有机农业论文

直播稻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

原创性声明第1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3-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 目的和意义第11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1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产量的影响第14-15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的影响第15-16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16-17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效应的影响第17-18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杂草种子库变化动态的影响第18-21页
第二章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第21-3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1-22页
   ·试验设计第21页
   ·试验实施第21-22页
   ·分析观测第22页
   ·数据处理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对直播稻株高动态变化的影响第22-23页
   ·对直播稻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第23-24页
   ·对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变化动态的影响第24-26页
   ·对稻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6-28页
 3 讨论第28-29页
 4 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根系干物质积累分布的影响第31-3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试验设计第31页
   ·试验实施第31页
   ·分析观测第31页
   ·数据处理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水稻根系干物质重的垂直分布特征第32-34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干物质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第34-35页
     ·土壤耕作深度对水稻根系干物质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第34-35页
     ·秸秆还田对水稻的根系干物质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第35页
 3 讨论第35-36页
 4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水稻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影响第37-4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7页
   ·试验设计第37页
   ·试验实施第37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2页
   ·土壤耕作深度对水稻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影响第37-39页
   ·秸秆还田对水稻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影响第39-40页
   ·基肥后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的拟合模式第40-41页
   ·主动排水流失计算第41-42页
 3 讨论第42-43页
 4 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影响第45-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5页
   ·试验设计第45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45页
   ·数据处理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的垂直分布与时效特征差异分析第45-50页
     ·对土壤坚实度和容重的垂直分布及其时效特征差异的影响第45-48页
     ·对土壤孔隙度的垂直分布及其时效特征差异的影响第48-50页
   ·对土壤养分状况垂直分布的影响与时效特征差异分析第50-54页
     ·对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与时效特征的影响第50-51页
     ·对土壤全氮垂直分布的影响第51-52页
     ·对土壤速效磷垂直分布的影响第52-53页
     ·对土壤速效钾垂直分布与时效特征的影响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5页
 4 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土壤保水性能的影响第57-6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7-58页
   ·试验设计第57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57页
   ·数据处理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含水量时空分布的变化特征的影响第58-61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散失变化的影响第61-62页
   ·降水后土壤水分散失变化的拟合模式第62页
 3 讨论第62-63页
 4 小结第63-65页
第七章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潜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第65-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页
   ·土壤取样第65页
   ·杂草温室萌发第65页
   ·数据处理第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69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杂草潜群落特征的影响第65-68页
     ·土壤种子库的种类和数量第65-67页
     ·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对杂草种子库类型和数量的影响第67-68页
   ·不同土层中杂草种类和数量垂直分布特征第68-69页
 3 讨论第69-70页
 4 小结第70-71页
全文主要结论和讨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9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月季品种的引种、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