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叶燮《原诗》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导论 叶燮诗学研究的意义、现状、框架、视域第7-25页
 一 叶燮生平简介与诗学研究意义第7-10页
 二 叶燮诗学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0-15页
 三 本文的理论框架第15-20页
 四 文化学视域下的《原诗》第20-25页
第一章 叶燮《原诗》的系统性:变的关系和关系之变第25-52页
 第一节 叶燮诗“变”的关系内涵第25-39页
 第二节 诗“变”理论综述第39-48页
 第三节 叶燮关系之变的意义第48-52页
第二章 诗歌创作论:“才、胆、识、力”的主体关系第52-76页
 第一节 志士之诗:当下现实的关注性第52-57页
 第二节 胸襟:诗人面目和诗歌情感的二维拓展第57-62页
 第三节 “才、胆、识、力”的综合体现性第62-71页
 第四节 神明:心灵的运筹性第71-76页
第三章 诗歌创作论:缘于“情”的主客体关系论第76-103页
 第一节 “情”的统合性第76-81页
 第二节 “理”的体验性第81-86页
 第三节 “法”的辨证性第86-92页
 第四节 叶燮主客体关系论的意义第92-103页
第四章 诗歌批评论:流变关系中的多元批评形态第103-124页
 第一节 儒家伦理道德批评论第103-108页
 第二节 以史为中心的社会历史批评第108-115页
 第三节 以“境”为中心的艺术审美批评第115-124页
第五章 叶燮诗学的文化学探究第124-139页
 第一节 “冥漠恍惚之境”和“天人合一”第124-130页
 第二节 方法论意识:原始以表末的历史意识和“正负”结合的方法论第130-135页
 第三节 结构特色:对话体的圆通性第135-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6-147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147-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宋诗派研究
下一篇:北朝散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