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宋诗派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说 | 第9-12页 |
上篇 | 第12-87页 |
第一章 道咸宋诗派兴起的背景 | 第12-25页 |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兴起与晚清学风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宗宋诗学传统 | 第15-21页 |
第三节 桐城诗派与道咸宋诗派 | 第21-25页 |
第二章 道咸宋诗派诗学思想 | 第25-38页 |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的诗歌审美理想 | 第25-33页 |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的艺术宗尚 | 第33-38页 |
第三章 道咸宋诗派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 第38-69页 |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诗歌的四重主题 | 第38-60页 |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诗歌意象的选取与特性 | 第60-69页 |
第四章 道咸宋诗派诗人谱 | 第69-87页 |
第一节 “险而未夷”的程恩泽诗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学苏圣手”何绍基 | 第71-76页 |
第三节 学宋巨子、秋士悲歌——论郑珍 | 第76-87页 |
下篇 | 第87-267页 |
第五章 同光体的形成 | 第87-103页 |
第一节 同光体之得名及其组织 | 第87-92页 |
第二节 同光体诗派之成因 | 第92-97页 |
第三节 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 | 第97-103页 |
第六章 同光体诗学思想 | 第103-121页 |
第一节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 | 第103-111页 |
第二节 “不俗”与“雅人深致” | 第111-117页 |
第三节 “三元”与“三关” | 第117-121页 |
第七章 同光体的地域渊源 | 第121-151页 |
第一节 闽派宗宋诗风源流 | 第121-134页 |
第二节 浙派宗宋诗风源流 | 第134-151页 |
第八章 同光体江西派论(上) | 第151-177页 |
第一节 江西派的三个视角:组成、文化观、诗风 | 第151-159页 |
第二节 “江西异杰”陈三立 | 第159-177页 |
第九章 同光体江西派论(下) | 第177-207页 |
第一节 江西正脉 | 第177-192页 |
第二节 江西异响 | 第192-207页 |
第十章 同光体浙派论 | 第207-232页 |
第一节 浙派述要 | 第207-209页 |
第二节 “学人之诗”的代表沈曾植 | 第209-219页 |
第三节 “渐西吏隐”袁昶 | 第219-227页 |
第四节 浙派后嗣金蓉镜 | 第227-232页 |
第十一章 同光体闽派论 | 第232-267页 |
第一节 闽派的组织 | 第232-235页 |
第二节 “闽海狷才”郑孝胥 | 第235-246页 |
第三节 闽派中坚 | 第246-263页 |
第四节 余论:闽派后劲 | 第263-267页 |
结语 | 第267-2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0-2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277-278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27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