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触点大功率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 交流稳压电源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 | 第9-14页 |
| ·交流稳压电源的分类 | 第9-10页 |
| ·参数调整(谐振)型 | 第9页 |
| ·自耦(变比)调整型 | 第9-10页 |
| ·开关型交流稳压电源 | 第10页 |
| ·大功率补偿型 | 第10页 |
| ·交流稳压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10-14页 |
| ·稳态性能指标 | 第10-12页 |
| ·动态性能指标 | 第12-14页 |
| 2 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的总体设计 | 第14-22页 |
| ·主要设计技术参数 | 第14页 |
| ·补偿式交流稳压电源的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 ·交流调整电路 | 第16-22页 |
| ·补偿变压器的选择 | 第16-17页 |
| ·双向可控硅的选用 | 第17-18页 |
| ·双向可控硅导通模式与对应的补偿电压 | 第18-20页 |
| ·双向可控硅短路报警 | 第20-22页 |
| 3 硬件系统设计 | 第22-42页 |
| ·硬件系统的整体框架 | 第22-24页 |
| ·主回路 | 第22-23页 |
| ·控制电路 | 第23-24页 |
| ·电压采样电路 | 第24-29页 |
| ·ADC0809的特性 | 第24-29页 |
| ·采样电路 | 第29页 |
| ·控制电路 | 第29-34页 |
| ·AT89C51单片机 | 第29-30页 |
| ·AT89C51的外围电路 | 第30-34页 |
| ·双向可控硅的触发电路 | 第34-37页 |
| ·MOC3061 | 第34-35页 |
| ·触发电路 | 第35-37页 |
| ·保护电路 | 第37-40页 |
| ·保护电路原理 | 第37-38页 |
| ·保护电路的器件选用 | 第38-39页 |
| ·保护电路对直流供电电源的特殊要求 | 第39-40页 |
| ·辅助电源 | 第40-42页 |
| 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2-49页 |
| ·启动程序 | 第42页 |
| ·初始化程序 | 第42页 |
| ·中断服务程序 | 第42-43页 |
| ·主程序 | 第43-44页 |
| ·子程序 | 第44-49页 |
| ·采样子程序 | 第44-45页 |
| ·数字滤波子程序 | 第45-47页 |
| ·比较处理子程序 | 第47-49页 |
| 5 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 | 第49-58页 |
| ·干扰的途径及影响 | 第49-51页 |
| ·干扰的途径 | 第49-50页 |
| ·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 第50-51页 |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51-52页 |
| ·光电隔离 | 第51页 |
| ·正确处理接地 | 第51-52页 |
| ·硬件滤波 | 第52页 |
| ·TVS和压敏电阻等吸收措施 | 第52页 |
|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52-58页 |
| ·指令冗余 | 第53页 |
| ·软件陷井 | 第53-55页 |
| ·系统监视定时器 | 第55-57页 |
| ·定期复查数据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