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历史 | 第10页 |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 第10-11页 |
·定义 | 第11页 |
·雨水收集类型和利用类型 | 第11-12页 |
·雨水收集类型 | 第11页 |
·雨水利用类型 | 第11-12页 |
·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外利用雨水资源状况 | 第13-14页 |
·德国雨水利用技术 | 第13页 |
·日本雨水利用技术 | 第13-14页 |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 第14页 |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城市雨水利用的国际化与集成化 | 第14-15页 |
·城市雨水利用向多目标和综合性技术发展 | 第15页 |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15-16页 |
·因地制宜,注重地区和项目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制定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 第16页 |
·教育与民众的参与 | 第16页 |
·本文展开的背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储水系统土样的基本性质 | 第18-26页 |
·土粒粒组 | 第18-19页 |
·土粒分类 | 第18页 |
·颗粒分析试验 | 第18-19页 |
·土的物理性质 | 第19-23页 |
·指标的定义 | 第20页 |
·土粒比重 | 第20-21页 |
·土的密度 | 第21-22页 |
·含水量 | 第22页 |
·土的孔隙性 | 第22-23页 |
·孔隙比与比重和干密度的关系 | 第23页 |
·毛细管水 | 第23-26页 |
·毛细水的上升速度 | 第24页 |
·毛细水上升高度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储水系统的渗流理论 | 第26-43页 |
·土的渗流性质 | 第26-36页 |
·渗流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 第26-30页 |
·渗透系数及其确定方法 | 第30-33页 |
·成层土的渗透性 | 第33-36页 |
·影响土渗透系数的因素 | 第36页 |
·井点抽水 | 第36-38页 |
·管路系统 | 第37-38页 |
·抽水设备 | 第38页 |
·离心泵台数的确定 | 第38页 |
·井的渗流 | 第38-42页 |
·水井分类 | 第38-39页 |
·无压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 第39-41页 |
·井点管数量及井点管间距的计算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储水系统的土样试验 | 第43-52页 |
·试验地点 | 第43页 |
·土样 | 第43页 |
·常水头渗透试验 | 第43-45页 |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常水头试验的操作步骤 | 第44-45页 |
·计算 | 第45页 |
·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直接观测法 | 第45-46页 |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操作步骤 | 第45-46页 |
·试验数据整理 | 第46-48页 |
·选取土样 A进行试验 | 第46-47页 |
·选取土样 B进行试验 | 第47-48页 |
·两组试验的试验结果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毛细水上升时间的验算 | 第48-49页 |
·完整单井的渗流量 | 第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储水系统的设计及力学分析 | 第52-73页 |
·设计思路 | 第52-53页 |
·少雨干旱地区 | 第53-58页 |
·7—8月份(62天) | 第53-55页 |
·9~6月(303天) | 第55-58页 |
·降雨量充沛地区 | 第58-65页 |
·5—10月份(184天) | 第58-62页 |
·11~4月(181天) | 第62-65页 |
·流体的力学分析 | 第65-70页 |
·液体的表面张力 | 第65页 |
·毛细水的上升高度 | 第65-66页 |
·适用于控制体的动量方程 | 第66-67页 |
·管道流动的动量方程 | 第67-69页 |
·结合课题中水泵抽水的已知数据应用动量定理 | 第69-70页 |
·用 ANSYS求渗流流速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