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1.1.1 现代测绘仪器的发展和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测绘仪器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1.3 道路测设方法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 第12-13页 |
1.1.4 可进行二次开发的全站仪及其特点介绍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嵌入式研究与开发在测绘及测绘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道路放样系统研究与开发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2 概述 | 第17-31页 |
2.1 嵌入式系统综述 | 第17-21页 |
2.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18-21页 |
2.2 WINDOWS CE 概述 | 第21-27页 |
2.2.1 Windows CE 介绍 | 第21-22页 |
2.2.2 Windows CE.NET 介绍 | 第22-26页 |
2.2.3 Windows CE 5.0 介绍 | 第26页 |
2.2.4 Windows CE 程序开发要点 | 第26-27页 |
2.3 EVC 概述 | 第27-29页 |
2.3.1 EVC 的新特性 | 第27-28页 |
2.3.2 EVC 中MFC/ATL 的特性 | 第28页 |
2.3.3 辅助开发工具 | 第28-29页 |
2.4 GTS-720 全站仪简介 | 第29-31页 |
3 线路平面坐标计算的算法设计与算法选择 | 第31-54页 |
3.1 类型法 | 第31-33页 |
3.1.1 算法原理介绍 | 第31-33页 |
3.1.2 优缺点分析 | 第33页 |
3.2 积木法 | 第33-37页 |
3.2.1 积木法布线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3.2.2 线元刚体的坐标及方位角计算 | 第34-37页 |
3.2.3 优缺点分析 | 第37页 |
3.3 级数展开法计算中线点位坐标的通用数学模型 | 第37-41页 |
3.3.1 曲线元上任意点切线方位角的计算通式 | 第37-38页 |
3.3.2 曲线元上任意点坐标计算的通用公式 | 第38-39页 |
3.3.3 各种特殊情况 | 第39-41页 |
3.4 复化SIMPSON 公式法 | 第41-45页 |
3.4.1 线路中桩坐标计算的通用积分公式 | 第41-42页 |
3.4.2 用复化Simpson 公式表示的线路中桩坐标计算的通用公式 | 第42-43页 |
3.4.3 实际编程中m 的取值问题 | 第43-45页 |
3.4.4 结论 | 第45页 |
3.5 GAUSS-LEGENDRE 公式法 | 第45-51页 |
3.5.1 引言 | 第45页 |
3.5.2 线路曲线元任意点坐标计算公式 | 第45-47页 |
3.5.3 线路构形与坐标计算精度分析 | 第47-51页 |
3.5.4 结束语 | 第51页 |
3.6 本论文选用的算法 | 第51-52页 |
3.7 路堑放样的新方法及数学模型推导 | 第52-54页 |
3.7.1 施测原理 | 第52-54页 |
4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及成果展示 | 第54-63页 |
4.1 基于WINDOWS CE 的GTS-720 全站仪嵌入式开发概述 | 第54-55页 |
4.1.1 GTS-720 全站仪与计算机的通讯 | 第54页 |
4.1.2 用EVC 对GTS-720 全站仪进行开发的几点说明 | 第54-55页 |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及成果展示 | 第55-60页 |
4.2.1 系统框架及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 第55-59页 |
4.2.2 原始数据及线元输入方法 | 第59-60页 |
4.2.3 点放样的方法 | 第60页 |
4.3 系统作业流程 | 第60-61页 |
4.3.1 系统基本作业流程 | 第60-61页 |
4.3.2 点放样流程 | 第61页 |
4.4 系统的几大特点 | 第61-63页 |
5 系统功能的实现 | 第63-71页 |
5.1 项目文件管理的实现 | 第63页 |
5.2 线元信息管理的实现 | 第63-64页 |
5.3 线路平面坐标计算的实现 | 第64-66页 |
5.3.1 直线线元 | 第64-65页 |
5.3.2 曲线线元 | 第65-66页 |
5.4 图形显示功能的实现 | 第66-69页 |
5.4.1 比例尺确定的算法 | 第66页 |
5.4.2 坐标映射 | 第66-67页 |
5.4.3 矢量图居中显示的算法 | 第67-68页 |
5.4.4 图形放大、缩小的算法 | 第68页 |
5.4.5 图形的平移 | 第68页 |
5.4.6 全图显示 | 第68-69页 |
5.5 测量及放样功能的实现 | 第69-71页 |
5.5.1 测站设置的实现 | 第69页 |
5.5.2 测量设置及其原理 | 第69页 |
5.5.3 测量功能的实现及其原理 | 第69页 |
5.5.4 放样功能的实现及其原理 | 第69-71页 |
6 实验 | 第71-76页 |
6.1 线路坐标计算实验 | 第71-73页 |
6.1.1 实验总体构想 | 第71页 |
6.1.2 线路选取及实例原始数据 | 第71页 |
6.1.3 线路坐标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71-73页 |
6.1.4 实验结论 | 第73页 |
6.2 道路放样实验 | 第73-76页 |
6.2.1 道路放样实验总体构想 | 第73页 |
6.2.2 道路原始数据 | 第73-74页 |
6.2.3 实验时间及地点 | 第74页 |
6.2.4 实验人员、设备、仪器 | 第74页 |
6.2.5 线路及点位略图 | 第74页 |
6.2.6 实验数据 | 第74页 |
6.2.7 实验结论 | 第74-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7.1 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7.2.1 RoadL01.0 开发展望 | 第76页 |
7.2.2 GTS-720 全站仪嵌入式研究及功能开发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