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25页 |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22页 |
·RS和GIS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研究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黄土高原概况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31-39页 |
·黄土高原概况 | 第31-36页 |
·自然资源 | 第31-34页 |
·社会经济资源 | 第34-36页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36-39页 |
·自然灾害频发 | 第36页 |
·水资源短缺 | 第36-37页 |
·土地荒漠化 | 第37页 |
·土壤侵蚀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第39-49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概念框架 | 第39-40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40-44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研究 | 第44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评价单元 | 第44-45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 第45-49页 |
第五章 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方法 | 第49-55页 |
·数据管理 | 第49-50页 |
·数据来源及分析 | 第49页 |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平台建设 | 第49-50页 |
·空间分析方法 | 第50-55页 |
·专题数据提取 | 第50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50-53页 |
·拓扑叠加与运算 | 第53-55页 |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因子分析及数据库建立 | 第55-128页 |
·黄土高原地形因子分析 | 第55-62页 |
·坡度分析 | 第55-58页 |
·坡向分析 | 第58-60页 |
·地表起伏度分析 | 第60-62页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 第62-84页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的科学意义 | 第62页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的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第64-69页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预测 | 第69-75页 |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高程关系分析 | 第75-76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弹性度分析 | 第76-78页 |
·以县为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 第78-84页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析 | 第84-94页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析的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85-86页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现状、变化及其趋势 | 第86-88页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率动态变化 | 第88-90页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动态变化 | 第90-91页 |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 | 第91-92页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地形关系分析 | 第92-93页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分布与特点 | 第93-94页 |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分析 | 第94-99页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第94页 |
·数据基础及其处理技术流程 | 第94-96页 |
·黄土高原NDVI的动态变化 | 第96-97页 |
·黄土高原县域NDVI动态变化 | 第97-99页 |
·黄土高原气候要素表面分析 | 第99-109页 |
·气候要素表面分析的数据基础与插值方法 | 第99-101页 |
·气候要素插值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5页 |
·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 第105-107页 |
·干燥度分析 | 第107-109页 |
·黄土高原土壤分布及土壤可蚀性因子分析 | 第109-118页 |
·黄土高原土壤分布 | 第109-111页 |
·黄土高原土壤可蚀性因子分析 | 第111-118页 |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评价 | 第118-123页 |
·土地资源评价目的与依据 | 第118页 |
·土地资源评价分类系统 | 第118-119页 |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 第119-120页 |
·土地限制型及其限制强度评价 | 第120-122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22-123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要素分析 | 第123-128页 |
·人口、粮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第123-125页 |
·生态环境与地方病 | 第125-128页 |
第七章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128-153页 |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因子GIS数据库建立 | 第128-1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8页 |
·评价因子GIS数据库建立技术流程 | 第128-129页 |
·评价因子GIS数据库建立 | 第129-131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复合评价模型 | 第131-135页 |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132-133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第133-135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过程 | 第135-137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制图与分析 | 第137-145页 |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时空变化 | 第137-139页 |
·生态环境发展能力时空变化 | 第139-141页 |
·生态环境持续能力时空变化 | 第141-142页 |
·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 第142-145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马尔可夫预测 | 第145-146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论与质量提高途径 | 第146-153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论 | 第146-148页 |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途径 | 第148-15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3-156页 |
·结论 | 第153-155页 |
·讨论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