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概述 | 第9-11页 |
·飞行器传统隐身与等离子体隐身 | 第9-10页 |
·应用于导弹雷达舱的等离子体隐身 | 第10-11页 |
·离子体隐身的原理 | 第11-19页 |
·国外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等离子体隐身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吸收的数值计算 | 第21-33页 |
·计算模型 | 第21-24页 |
·非均匀等离子体模型 | 第21-22页 |
·等效输入阻抗法 | 第22-24页 |
·采用输入阻抗法计算非均匀等离子体 | 第24-27页 |
·等离子体厚度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入射角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入射波频率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26页 |
·电子数密度分布曲线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对于磁化非均匀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的计算 | 第27-31页 |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等离子体碰撞频率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29-30页 |
·入射电磁波频率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传 输线法测量等离子体喷流对电磁波吸收的实验研究 | 第33-47页 |
·实验中的基本概念 | 第33-36页 |
·测量参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等离子体喷流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传输线测量方法 | 第34-36页 |
·实验系统 | 第36-40页 |
·测量系统总体方案 | 第36页 |
·真空环境模拟系统 | 第36-38页 |
·微波测量系统 | 第38-40页 |
·回波损耗的测量方案 | 第40-44页 |
·回波损耗的测量方案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插损特性的测量 | 第44-46页 |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 第4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空间波法测量离子体对电磁波吸收的实验研究 | 第47-58页 |
·空间波法介绍 | 第47-48页 |
·测量方案与实验系统 | 第48-54页 |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实验系统 | 第49-5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流量对回波损耗的影响 | 第55页 |
·实验舱真空度对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55-56页 |
·固态微波源功率对反射系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等离子体雷达天线舱模型对电磁波衰减实验研究 | 第58-68页 |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案 | 第58-62页 |
·实验系统 | 第58-61页 |
·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回波损耗与工质流量变化的关系 | 第63-64页 |
·回波损耗与环境压强的变化关系 | 第64-66页 |
·入射波极化方式与其在等离子体中的回波损耗 | 第66-67页 |
·本章结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实验研究总结 | 第68-78页 |
·三种实验方案的结果分析 | 第68-74页 |
·等离子体发生器工质气体流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68-72页 |
·实验环境压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72-74页 |
·不同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74-76页 |
·三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及其联系 | 第74-75页 |
·边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本章结论 | 第76-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总结 | 第78-79页 |
·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85页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