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22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7页 |
| (一) 课堂提问教学的思想基础 | 第10-11页 |
| (二) 学生课堂提问的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 (三) 学生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四) 学生课堂提问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一) 学生课堂提问的含义 | 第17-18页 |
| (二) 管理策略的含义 | 第18-19页 |
| 三、研究方案 | 第19-22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 (二) 研究的对象 | 第19页 |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 (四) 研究的设计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初中生课堂提问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31页 |
| 一、初中生课堂提问的现状 | 第22-24页 |
| (一) 师生提问的频度 | 第22-23页 |
| (二) 提问与性别年龄差异 | 第23-24页 |
| (三) 提问与文理科目差异 | 第24页 |
| 二、影响提问的因素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24-28页 |
| (一) 学生知觉到的影响课堂提问的因素 | 第25页 |
| (二) 学生的质疑提问与课堂自信心的相关因素 | 第25-26页 |
| (三) 教师对课堂提问及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的认知 | 第26-27页 |
| (四) 学校管理者对课堂提问及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的认知 | 第27页 |
| (五) “专家”对学生课堂提问的认知 | 第27页 |
| (六)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三、由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 第28-31页 |
| (一) “学生课堂提问”的意识谈薄 | 第28页 |
| (二) 缺乏管理导向意识 | 第28-29页 |
| (三) 教学科研意识不强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影响初中生课堂提问的因素 | 第31-38页 |
| 一、外部因素 | 第32-36页 |
| (一) 学校管理因素 | 第32-33页 |
| (二) 教师及课堂气氛因素 | 第33-34页 |
| (三) 传统文化与家长因素 | 第34-35页 |
| (四) 教材编制因素 | 第35-36页 |
| 二、内部因素 | 第36-38页 |
| (一) 学生问题意识原因 | 第36页 |
| (二) 学生性格原因 | 第36页 |
| (三) 学生心理原因 | 第36-37页 |
| (四) 学生兴趣原因 | 第37页 |
| (五) 提问方法原因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提高初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管理策略 | 第38-61页 |
| 一、提高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学校管理策略 | 第38-43页 |
| (一) 转变校长的职业观念 | 第38-39页 |
| (二)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 第39-40页 |
| (三) 实行宽松的“师本”管理 | 第40页 |
| (四) 创建和谐的学习型学校 | 第40-41页 |
| (五) 创设丰富人生体验的宽广空间 | 第41页 |
| (六) 开发多元的校本课程 | 第41-42页 |
| (七) 建立重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 | 第42页 |
| (八) 提供丰富完善的设备保障 | 第42-43页 |
| 二、提高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课堂管理策略 | 第43-61页 |
| (一) 让学生想问 | 第43-45页 |
| (二) 让学生能问 | 第45-51页 |
| (三) 让学生敢问 | 第51-56页 |
| (四) 让学生会问 | 第56-61页 |
| 结语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72页 |
| 附录一 | 第67-68页 |
| 附录二 | 第68-70页 |
| 附录三 | 第70-72页 |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