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导论 | 第15-3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我国农业组织研究的理论回顾及其评述 | 第17-24页 |
·研究文献的简要回顾 | 第17-22页 |
·对现有理论文献的几点评述 | 第22-24页 |
·主要观点与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26-27页 |
·主要研究方法:一种比较理论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9-33页 |
·本研究的特色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0-33页 |
2 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三个视角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33-51页 |
·经济学视角组织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34-41页 |
·新古典经济学对组织问题研究的偏离及原因 | 第35-37页 |
·代理理论对组织问题的分析思路 | 第37-38页 |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渊源及其理论构架 | 第38-40页 |
·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研究的贡献 | 第40页 |
·对组织经济学的简要总结 | 第40-41页 |
·社会学视角组织理论的发展回顾 | 第41-44页 |
·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序曲 | 第41-42页 |
·组织研究的两个黄金时期 | 第42-43页 |
·组织社会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 第43-44页 |
·管理学视角组织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44-46页 |
·从古典管理理论到组织行为理论 | 第44-45页 |
·从管理科学理论到决策行为理论 | 第45页 |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 | 第45-46页 |
·三个视角组织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46-51页 |
·不同视角组织理论的区别 | 第47页 |
·三个视角组织理论的相互交融 | 第47-51页 |
3 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原因:基于效率机制的四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 | 第51-67页 |
·中国农业组织制度的发展回顾 | 第51-56页 |
·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 | 第51-52页 |
·从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 第52-54页 |
·从家庭经济的确立到农业组织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 第54-56页 |
·四种解释逻辑及其对中国农业组织的解释力 | 第56-64页 |
·基于规模经济的一种解释逻辑 | 第56-58页 |
·基于交易成本的一种解释逻辑 | 第58-60页 |
·基于分工经济的一种解释逻辑 | 第60-62页 |
·基于信息处理效率的一种解释逻辑 | 第62-64页 |
·四种解释逻辑比较验证带来的启示 | 第64-67页 |
4 中国农业组织演进原因的解释:基于制度环境的四种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67-83页 |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及其比较 | 第67-71页 |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回顾 | 第67-69页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69-70页 |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 第70-71页 |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分析 | 第71-76页 |
·中国农民: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 第71-73页 |
·变迁主体:生产关系还是企业家? | 第73-74页 |
·绩效标准:生产力还是交易成本? | 第74-75页 |
·本节小结 | 第75-76页 |
·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研究动态:组织演化理论的发展 | 第76-81页 |
·演化经济学: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 第76-78页 |
·组织生态学:一个跨越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 第78-80页 |
·两个组织演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80-81页 |
·四种制度环境分析方法比较所带来的启示 | 第81-83页 |
5 中国农业组织的分类与定位研究 | 第83-97页 |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组织分类方法比较 | 第83-87页 |
·组织经济学的分类方法 | 第83-85页 |
·组织社会学的分类方法 | 第85-87页 |
·总结与比较 | 第87页 |
·我国农业组织的现有分类方法及比较 | 第87-90页 |
·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分类 | 第87-88页 |
·我国农业组织的理论分类 | 第88-89页 |
·现有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89-90页 |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比较 | 第90-92页 |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特性比较 | 第90-91页 |
·区分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91-92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定位 | 第92-97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 | 第92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 第92-94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目标定位 | 第94-97页 |
6 中国农业组织协调互动机制研究:一个新的交易成本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应用 | 第97-115页 |
·威廉姆森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及其所面临的质疑 | 第97-104页 |
·基于信息阻滞下的市场与企业转化研究 | 第97-99页 |
·基于不同行为假设下的组织制度选择 | 第99-100页 |
·基于契约视角下的组织治理成本比较 | 第100-102页 |
·威廉姆森组织理论面临的质疑 | 第102-104页 |
·一个新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104-109页 |
·重新审视威廉姆森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104-105页 |
·一个交易成本分析的新思路 | 第105-107页 |
·交易成本主要分析维度的确定及新的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107-109页 |
·应用:中国农业组织演进及协调互动机制分析 | 第109-115页 |
·五种基本治理模式的比较 | 第110-111页 |
·四种基本农业组织的交易成本分析 | 第111-112页 |
·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 第112-115页 |
7 中国农业组织的环境分析与政策研究:一个基于社会学合法性视角的分析 | 第115-131页 |
·新制度社会学的合法性理论 | 第115-118页 |
·问题的提出:组织趋同现象 | 第115-116页 |
·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思路 | 第116-117页 |
·合法性机制的解释逻辑 | 第117-118页 |
·我国农业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及其合法性问题 | 第118-123页 |
·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 | 第118-119页 |
·我国社团组织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 第119-120页 |
·我国农业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 第120-123页 |
·农业组织的规则冲突解决机制: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例 | 第123-126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123-124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规则冲突救济机制 | 第124-126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监督体系构建 | 第126-129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监督机制的调整对象 | 第126页 |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三个监督机制 | 第126-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8 国外农业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 | 第131-149页 |
·美国农业组织的发展模式 | 第131-135页 |
·美国农业组织的发展历史 | 第131-133页 |
·美国农业组织的发展特点及其经验 | 第133-134页 |
·美国政府对农业组织的监管 | 第134-135页 |
·德国农业组织的发展模式 | 第135-140页 |
·德国农业组织的发展状况 | 第135-137页 |
·德国农业的组织形式及其体系 | 第137-139页 |
·德国政府对农业组织的立法与监管 | 第139-140页 |
·日本农业组织的发展模式 | 第140-144页 |
·日本农协发展的历史贡献 | 第140-141页 |
·日本农协的组织体系及其结构 | 第141-142页 |
·日本农协的特点及改革趋势 | 第142-143页 |
·日本政府对农协的监管 | 第143-144页 |
·三种农业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44-146页 |
·农业组织发展路径的比较 | 第144-145页 |
·农业组织形式和功能的比较 | 第145-146页 |
·农业组织体系的比较 | 第146页 |
·国外农业组织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146-149页 |
·组织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47页 |
·组织形式多元化是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的必然选择 | 第147-148页 |
·制度和政策引导是农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 | 第148页 |
·各类组织形式协调互动是有效发挥农业组织功能的重点 | 第148-149页 |
9 总体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149-153页 |
·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9-151页 |
·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7页 |
附录一: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的社会学研究——以浙江福建为例 | 第167-180页 |
附录二: 建立我国农业行业协会的思路与方案研究 | 第180-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