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废旧煤洞对水工建筑物稳定性影响与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工程概况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8-12页 |
| ·采空区对地基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8-11页 |
| ·废旧煤洞处理措施 | 第11-1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研究区的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6-19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第3章 废旧煤洞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与工程危害 | 第20-39页 |
| ·揭示废旧煤洞的勘探手段 | 第20-21页 |
| ·废旧煤洞空间分布规律 | 第21-24页 |
| ·废旧煤洞变形破坏机理及模式 | 第24-34页 |
| ·煤洞的形成 | 第24页 |
| ·三带的划分 | 第24-29页 |
| ·废旧煤洞上覆岩层的移动形式 | 第29-32页 |
| ·影响煤洞上覆岩层破坏的因素 | 第32-34页 |
| ·采空区推断与圈定 | 第34-37页 |
| ·煤洞对工程的危害 | 第37-39页 |
| 第4章 废旧煤洞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9-77页 |
| ·废旧煤洞与工程边坡的关系 | 第39-40页 |
| ·废旧煤洞对工程边坡的危害分析 | 第40-42页 |
|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2-51页 |
| ·概述 | 第42页 |
| ·FLAC3D基本原理 | 第42-45页 |
| ·计算模型选择及分析方法 | 第45-50页 |
| ·力学参数选择 | 第50-51页 |
| ·模型计算成果的分析研究 | 第51-76页 |
| ·确定影响进水口边坡稳定性的煤洞 | 第51-53页 |
| ·模型成果的分析研究 | 第53-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5章 废旧煤洞对隧洞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7-94页 |
| ·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77-78页 |
| ·隧洞围岩应力的重分布 | 第77页 |
| ·影响隧洞稳定性的因素 | 第77-78页 |
| ·废旧煤洞与隧洞的关系 | 第78-80页 |
| ·废旧煤洞对隧洞稳定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 ·煤洞对隧洞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81-93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 ·模型计算成果的分析 | 第83-93页 |
| ·小结 | 第93-94页 |
| 第6章 隧洞和边坡附近的煤洞处理对策 | 第94-104页 |
| ·废旧煤洞处理范围的确定 | 第94页 |
| ·处理煤洞高度 | 第94页 |
| ·处理煤洞长度 | 第94页 |
| ·常用处理方法和工艺 | 第94-98页 |
| ·一般处理方法 | 第94-96页 |
| ·注浆施工工艺 | 第96-97页 |
| ·钻孔施工和注浆施工 | 第97-98页 |
| ·注浆量的控制 | 第98页 |
| ·水电站坝区煤洞处理原则和方法 | 第98-102页 |
| ·坝区处理基本原则和方法 | 第98-100页 |
| ·边坡附近的煤洞处理对策 | 第100-101页 |
| ·隧洞围岩处煤洞的处理对策 | 第101-102页 |
| ·处理质量控制评价 | 第102-103页 |
| ·回填材料质量控制 | 第102页 |
| ·处理煤洞质量评价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