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其实施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序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信用证的定义 | 第11-14页 |
一、国际结算中的信用证定义 | 第11-12页 |
二、信用证的相关当事人 | 第12-13页 |
三、信用证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关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信用证三条基础原则和欺诈例外原则 | 第14-19页 |
一、独立抽象原则 | 第14-15页 |
二、单据交易原则 | 第15-16页 |
三、单证表面和信用证规定严格相符原则 | 第16-17页 |
四、欺诈例外原则及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五、欺诈例外原则与基础原则的冲突与联系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欺诈例外原则成因及种类 | 第19-22页 |
一、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原因 | 第19-20页 |
二、目前信用证欺诈种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应用发展 | 第22-26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欺诈例外原则的应用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发展及现状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国外欺诈例外原则实施规则的差异 | 第26-35页 |
第一节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条件 | 第26-28页 |
一、法院不能主动适用欺诈例外原则 | 第26-27页 |
二、信用证“实质性欺诈”确实存在 | 第27-28页 |
三、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卖方或买方存在欺诈行为 | 第28页 |
第二节 “实质性欺诈”的认定 | 第28-31页 |
一、美国:唯一标准是程度严重 | 第28-29页 |
二、英国:受益人有欺诈行为且银行对欺诈知晓 | 第29-30页 |
三、中国吸收美国法的概念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对信用证欺诈给予司法救济的异同 | 第31-35页 |
一、禁令救济制度的异同 | 第31-33页 |
二、扣押令救济 | 第33页 |
三、德国法上的假处分救济 | 第33-34页 |
四、其他相似救济方式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豁免 | 第35-38页 |
第一节 豁免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 第35-36页 |
一、豁免可以平衡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与欺诈例外原则 | 第35页 |
二、豁免是对善意交易人的保护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豁免的几种情况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我国科学实施欺诈例外原则的对策 | 第38-54页 |
第一节 我国立法和司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对欺诈认定标准模糊 | 第38-39页 |
二、法院适用欺诈例外原则的条件不严格 | 第39-40页 |
三、忽略豁免原则对善意第三人权益保护不够 | 第40-42页 |
四、在程序上侵犯其他当事人的权益 | 第42-43页 |
五、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 对国际商务了解很少 | 第43页 |
六、民事救济措施少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立法及司法建议 | 第44-54页 |
一、慎重处理信用证独立与欺诈例外的平衡 | 第44-48页 |
二、借鉴英美法采用禁令制度 | 第48-51页 |
三、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增加防范意识 | 第51-52页 |
四、加快立法建立科学的信用证法律体系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