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1990年—2003年我国空间经济格局的演化 | 第9-14页 |
(一) 过去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数据及其处理 | 第10页 |
(三) 聚类模型及其主要结果 | 第10-11页 |
(四) 因子分析模型 | 第11-12页 |
(五) 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 | 第12-14页 |
二、空间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增长 | 第14-16页 |
(一)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 第14页 |
(二) 极化理论 | 第14-16页 |
三、包含核心-外围的一个计量模型 | 第16-20页 |
(一) 基于新的总量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 | 第16-17页 |
(二)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三) 包含核心-外围的计量模型的基准结果分析 | 第17-19页 |
(四) 稳健性验证 | 第19-20页 |
四、结论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附录 | 第25-42页 |
附录1 Luk Chiu-ming(1996,a)对我国1950-1989年间各省市经济变动的研究 | 第25-26页 |
附录2 Zheng,Li和Qi对我国1989年空间经济格局的研究结果 | 第26-27页 |
附录3 Luk Chiu-ming(1996,b)对我国1950-1989年间空间经济格局变动的研究 | 第27-28页 |
表a-3 Luk Chiu-ming(1996,b)的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附录4 厉以宁2000年对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28页 |
附录5 空间经济格局变动分析中使用的变量一览 | 第28-29页 |
附录6 空间经济格局分析的聚类结果(1990年-2003年) | 第29-36页 |
图6-a.基年(1990-92)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29页 |
图6-b.1993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29-30页 |
图6-c.1994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0页 |
图6-d.1995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0-31页 |
图6-e.1996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1页 |
图6-f.1997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1-32页 |
图6-g.1998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2页 |
图6-h.1999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2-33页 |
图6-i.2000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3页 |
图6-j.2001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3-34页 |
图6-k.2002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4页 |
图6-l.2003年各省市多指标聚类图 | 第34-35页 |
图6-m.使用因子分析中因子得分的聚类图 | 第35-36页 |
附录7 基年(1990-92)至2003年各省市第一因子得分 | 第36-37页 |
附录8 因子模型评价 | 第37-38页 |
附录9 按照因子得分分组一览表 | 第38-39页 |
附录10 两种不同分组方法的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两种不同分组方法的效果比较(1990年-2003年) | 第39页 |
两种不同分组方法的效果比较(2003年) | 第39-40页 |
附录11 优惠政策指数 | 第40-41页 |
附录12 部分回归结果 | 第41-42页 |
附录12—a | 第41-42页 |
附录12—b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