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一引言 | 第8-9页 |
二危害结果 | 第9-15页 |
(一) 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争议 | 第9-10页 |
1、客体侵害说 | 第9页 |
2、实害说 | 第9页 |
3、法定现象事实说 | 第9-10页 |
(二) 危害结果与犯罪结果 | 第10页 |
(三) 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对象的危害结果的概念 | 第10-12页 |
(四) 行为犯、结果犯与结果加重犯 | 第12-13页 |
1、行为犯与结果犯 | 第12-13页 |
2、结果加重犯 | 第13页 |
(五) 危险、现实侵害与危害结果 | 第13-15页 |
三危害行为 | 第15-21页 |
(一) “行为”概念 | 第15-16页 |
(二) 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对象的行为 | 第16-18页 |
(三) 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之一的危害行为的特征 | 第18-21页 |
1、有意性 | 第18-19页 |
2、有体性 | 第19页 |
3、有害性 | 第19-21页 |
四不作为犯罪中的刑法因果关系 | 第21-26页 |
(一) 作为与不作为 | 第22页 |
(二) 不作为犯罪 | 第22-24页 |
1、纯正不作为犯 | 第23页 |
2、不纯正不作为犯 | 第23-24页 |
(三)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根据 | 第24-26页 |
1、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 | 第24-25页 |
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 | 第25页 |
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法律行为(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引起的义务 | 第25页 |
4、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 | 第25-26页 |
五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6-50页 |
(一)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 第26-30页 |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 第26-28页 |
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 第28-29页 |
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 | 第29页 |
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 第29-30页 |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 第30页 |
(二) 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与结果 | 第30-31页 |
(三) 刑法因果关系是否包含主观因素 | 第31-32页 |
(四) 国内、外刑法理论中的因果关系学说及对其评价 | 第32-50页 |
1、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 | 第33-37页 |
2、我国刑法学理论上的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 | 第37-39页 |
3、英美刑法理论中的双层次原因学说 | 第39-44页 |
4、文章对此的观点 | 第44-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页 |